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3日 星期四

    常熟理工学院:找准人才培养落脚点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3日 13版)

        日前,历时3年,由70多名大学生自主设计、纯手工打造的第三代方程式赛车亮相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全车350多个零部件,时速超过200公里,在全国同类赛车中轻量化居顶尖水平。这样一台赛车完全出自在校大学生之手,让人赞叹。

     

        从2004年起,常熟理工学院迈向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新征程。如何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找准人才落脚点和方式方法是关键。”学院党委书记张庆奎告诉记者,“学院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出发,以‘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定位。学校在教学体系和学生培养上实施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全力驶入发展快车道。”

     

    从市场需求里找教材

     

        参加设计制造第三代方程式赛车的学生,大多从大一就开始接触这个项目。

     

        “老师引导我们,要把自己假想成汽车产业设计人员,除了考虑车辆加速、制动和操控等方面性能,还要结合成本、维修、可靠性等因素。”车队队长、被同学们称为“赛车男神”的相杭磊介绍,由数字模型转化为实体制作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那段时间,疲劳和挫折几乎每天都在挑战着队员们。

     

        车队项目的成功开展,是常熟理工学院在汽车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2014年,学校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教学内涵建设年”。通过走访、调研企业实际需求,从结果出发反推学习内容,形成了“人才培养面向企业、服务于企业”的良好机制。

     

        常熟理工学院明文规定:所有课程都需要在各个学院的主导下,对学科内容进行持续改进,了解企业最新的需求、最新的工作能力要求,哪些技术已经被淘汰。这样的措施,在常熟理工学院比比皆是,大学生们把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的能力逐年提高。在2016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学院派出三支代表队,分别斩获一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

     

    让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

     

        常熟理工学院2012届毕业生刁东旭,在校期间就是创新实验室的成员,他刚入学时颇有些桀骜不驯的味道。老师安排好的网络作业,本来需要登录后逐题解答。然而,刁东旭破解了课外作业系统,只要登录,答案就会自动显现。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刁东旭逐渐把精力放在了更有意义和创造力的创新项目上。大二时,他协助导师开发了创新项目《点金石企业精英》软件系统,帮助企业解决物流、人流、财流等管理工作。该软件光代码就有12万行,市场反应良好。

     

        常熟理工学院建立了“国家—省—市—院”四级培育体系。同时,实施大学生学科竞赛品牌化建设,遵循“一院一品牌,人人皆参与”原则落实管理。“每个学院都有很多项目,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我们想要的效果,就是铁打的项目流水的学生。”专职创业管理老师顾佳介绍,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对于优质项目不仅协助申请校内外奖金,同时还将收录到创业项目库中。“我们会支持学生,结合市场继续打磨,基于专业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学校每年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建设了30多个创新实验室和训练基地,相关训练和创业孵化场地超过25000平方米。

     

        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常熟理工学院赢得了多年就业率超过95%的成绩,也使其“发展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以理工为主,人文社科、经管、教育并存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学院”的道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