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连续6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跻身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行列,被列入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作为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年轻城市,山东东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橡胶轮胎生产和精细化工基地。东营人在黄河入海口的盐碱地上建起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
“受经济下行和油价下降影响,东营首先面临城市转型和经济升级的双重考验,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成为唯一选择。”东营市委书记申长友说,一个资源型城市,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在日前举办的“2016中国·南京新材料资本技术峰会”上,来自东营的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颇受关注。其自主研发的纳米钛酸钡粉体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荣获第15届中国专利金奖,该公司也凭此技术成为三星等品牌的重要供应商。此前,该技术主要被日本、欧洲等相关企业垄断,国内仅能生产微米级产品。
企业努力拼搏,政府也当好引导“推手”。东营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中小微企业创新需求调研,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单项技术进行原创性研发,重点推进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资金池、科技金融企业库、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一池一库一平台”建设,累计为108家(次)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17.96亿元,向30余家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1.76亿元,为中小企业引来了创新资源的汩汩活水。
结合本地产业实际,东营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创业体系,打造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孵化聚集区。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在孵企业879家,引进赛伯乐投资、博济科技园、车库咖啡等专业运营商,形成了“生态谷”“瞪羚汇”等自主创新创业品牌。
作为一个石油城市,东营很早就认识到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注重发挥传统骨干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带头作用,按照“每个优势产业组建一个技术创新联盟、创建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一个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思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方圆集团研发的氧气底吹多金属捕集技术体系,成为我国工业领域输出的首套具备国际水平的成套装备工艺,为传统产业科技创新作出了完美诠释。
胜动集团独家掌握了低浓度瓦斯细水雾输送等核心技术,成为全国最大的燃气内燃机专业制造企业。金泰集团成功研发国内首条自动化热冲压成形生产线,成为全球三家掌握该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东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8.38亿元,新上马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67项,围绕主导产业组织核心技术攻关,在高端石油装备开发、稀贵金属综合提取、高性能材料制备等领域获得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成果,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东营成为全国地炼规模最大的市,石油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橡胶子午胎产能占全国四分之一,铜产业产值过千亿元,形成专项化学品、铜压延加工、石油钻采设备、有机化学原料4个高新技术行业集群。
2015年年底,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成为继杨凌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这让黄河三角洲开发迎来了全新的机遇。获批以来,黄三角农高区努力在建立现代农业新型科研平台、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作出示范,与中科院等院所共建了十余个创新平台,投资33.9亿元实施了乳免疫蛋白等一批高端项目,与中科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8家高校院所合作,引进科技创新团队4个,建设了黄河三角洲现代循环农业国际创新园,一座现代化新型农业园区雏形初现。
以黄三角农高区为代表的各类园区,成为承载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悦来湖科技人才集聚区等重大创新创业平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加快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胜利经济开发区建设了石油装备产品质检中心,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第三方石油装备综合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也为胜利经济开发区创建石油装备产业国家级高新区集聚起了越来越足的“底气”。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