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3日 星期四

    送戏进校园 国粹觅知音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3日 09版)

        【艺苑新事·戏曲进校园】

     

        10月16日晚,上海沪剧院新戏《邓世昌》在北大演出,大受欢迎。而一个月前,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时隔11年再次来到北大,更是引起轰动。慕名而来的师生挤满了百年大讲堂,甚至还有当年的观剧者带自己的孩子来领略昆曲的魅力。

     

        有人说,戏曲是夕阳艺术,观者多是白发老者,然而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把观赏昆曲视为时尚,中小学生也为能够演唱一段戏曲而倍感自豪。中国剧协名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戏曲进校园,有效拉近了广大青少年与传统戏曲的距离,极大提升了莘莘学子对中华戏曲文化的认知,既觅得了知音,也为戏曲赢得了未来的观众。”

     

    因地制宜定计划 多样剧种进课堂

     

        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其中提到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

     

        各地积极行动起来,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在全省的10个试点市、县的大学、中学、小学启动实施“戏曲进校园”演出。京剧《四郎探母》《龙凤呈祥》、豫剧《花木兰》《铡刀下的红梅》、越调《收姜维》、曲剧《风雪配》《阿Q与孔乙己》等经典及新创剧目将走进校园。

     

        《湖北省“戏曲进校园”工作落实方案》则分别制定了大中小学的“八个一”,包括制作一套戏曲教学课件、开办一档校园戏曲电视栏目、上好一门戏曲知识课、举办一期戏曲夏令营、建设一批戏曲社团组织、创建一批戏曲工作特色学校和工作基地等内容。京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省内主要剧种,分别进入当地学校。

     

        浙江启动实施传统戏剧“百、千、万”保护工程,组织开展“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系列展演活动和千名弟子共传承、万场大戏送乡亲活动;重点做好“开学了”中、小学生专场,“开讲了”大学生、留学生专场,“开锣了”濒危剧种传统剧目专场,“开演了”传统戏剧青年演员传承人专场以及“开唱了”传统戏剧传承人群专场等“五个专场”。昆曲、越剧、婺剧等大剧种以及畲歌、道情、嘉善田歌、姚剧等小剧种进入课堂。

     

        早在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等10省市各选择20余所试点中小学校,京剧进课堂由此展开。8年过去了,北京市22所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开展得红红火火。北京唯一的地方剧种北京曲剧也走进方家胡同小学、中国政法大学,独特的京味戏被更多学生了解并喜爱。北京曲剧团团长孙东兴说:“我们起用年轻演员主演,就是要拉近曲剧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接受并喜爱。”

     

    自觉送戏进校园 觅得知音撒火种

     

        “我们是因世界名著《浮士德》来看实验京剧《浮士德》的,又因实验京剧《浮士德》而喜欢上京剧。”今年5月,国家京剧院实验京剧《浮士德》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出,让不少第一次看京剧的大学生们喜出望外。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很多高校师生成了戏曲的“粉丝”。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京剧院即率先开展了“京剧走向青年”活动,其新作《曹操与杨修》征服了广大师生。2008年年初上海启动了“百场京昆公益演出”,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每年免费为大中小学师生奉献京昆专场演出100场。“这些活动让莘莘学子有了与京昆亲密接触的机会,使京昆艺术在高校觅得了众多知音。”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说。

     

        “2006年—2015年,国家京剧院在全国近200所高校上演了300余场演出和京剧知识讲座,内容包含了传统京剧、现代京剧和新编历史剧等近百出剧目,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50万名高校学生因此受益。”国家京剧院副院长李樱说。

     

        2005年,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北大,作家白先勇亲自主讲推介。此后,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演出290场,其中在28所大学演出85场,很多大学生是从青春版《牡丹亭》首次接触昆曲,由喜爱一台戏到成为昆曲的忠实“粉丝”。

     

        “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进校园演出几场,而是要在校园里撒播下国粹的种子,并让它日后发芽,成长为一片艺术森林,散发更多的艺术养分,影响更多的人。”国家京剧院表演艺术家张建国说。2015年,国家京剧院在江苏南京河海大学演出结束当日,“河海大学京剧社”正式成立,让艺术家们兴奋不已。

     

    创新形式搞互动 拓展渠道传国粹

     

        今天,戏曲进校园,不光是进校园演戏,或是请学生进剧院看戏,而是要创新形式,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并爱上戏曲。

     

        湖南省九天星传统戏曲文化传习中心十多年来在小学校园探索了一条集“戏曲动画创作、戏曲动漫演出、戏曲动漫教学、戏曲动漫教辅教材使用”系列模式,传承传播戏曲艺术的新道路,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受到广大师生的追捧。

     

        湖北省今年5月全面实施全省“戏曲进校园”工作,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将“现场”与“微信”相结合,朱世慧、杨俊等名家既注重交流互动,现场回答学生提问,又结合现代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喜好,建立戏曲微信群。截至目前,共建立了6个微信群,500余名大学生参与讨论,群内互动活跃。

     

        上海京昆剧院特别注意突出京昆艺术“时尚”的一面,进校园演出时,设计了时尚雅致的演出说明书、精致实用的纪念品交通卡贴,设置了签名墙、学校纪念章等。有大学生在京剧贴吧上留言:“京剧艺术不仅美,而且很时尚。”

     

        (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