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1日 星期二

    为中国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1日 16版)
    题图为2016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 王泱摄/光明图片

        【强国密码】【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联合主办】

     

        阅读提示: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荣获2016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外国专家时指出:希望外国专家客观公正介绍中国,当好中外友好的形象大使。

     

        获奖外国专家表示:会珍惜荣誉,继续为中国发展献计出力,做好中国建设的宣传大使,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理解与合作。

     

    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确实发现国际上对中国的一些说法是相对比较浅显、比较狭窄的一些理解。”80后美国小伙聂子瑞忧心忡忡地向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提出自己的建议,“中国媒体要学习说服性地沟通,真正把中国的真实信息传递出去,让世界来倾听中国的声音。”

     

        聂子瑞现任中国日报社高级记者,曾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开设专栏。来华10年间,他一直工作在新闻采编一线,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多届全国两会报道,主笔完成了以中国社会发展以及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数百万字英文稿件,所发表的文章被国内外主流媒体广泛转载,使海外读者直观感受中国社会经济方面的巨大变化。他说:“问题的关键不是仅仅只讲中国故事是什么,而是如何来讲中国故事。现阶段,可能更重要的是谁在讲这个故事。”

     

        “我想我们这些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都应该是中国开放政策的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大使。”回想起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见面、交流,国际燃烧学会主席、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凯瑟琳娜感到自己身上有很大责任。

     

        “我们拥有远比美国文化更加灿烂和悠久的文化,但是我们却未能很有效地加以传播。”来自俄罗斯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部项目策划人、播音员安娜·阿拉贝尔特亦对此感受深切,她引用俄罗斯著名汉学家瓦西列夫话来表达自己对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身负使命的认知——“我们的目的就是消除这种异域性,所以应该用西方受众理解的方式给他们讲述中国文化概念和现实。”

     

        “我们应该学会用外国受众能够接受的、更吸引人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使国际社会更快乐、更积极地了解和接受中国故事和中国理念。”安娜说。

     

    加强科研合作

     

        来自丹麦的工程与材料专家彼得·格雷博,现任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叶片研发总工程师。来华后,他组建了近40人的中丹联合研发团队,推出了全球首款1.5兆瓦87米和93米大叶轮超低风速风机,开辟了低风速风机领域的蓝海市场。他还研发出全球首创的模块式叶片和局部变桨技术,使中国海上风机成本大幅下降20%。

     

        像格雷博一样,长期以来,外国专家在帮助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外国专家中,有的长期工作在中国中西部艰苦地区,有的参与了重大工程项目,有的从事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事业。

     

        国际地球物理成像专家戴南浔,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成功研发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闪电系统”),填补了中国深度域偏移成像领域技术空白,成为相关企业获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的重要技术利器。他还开创了中美两地研发团队“24小时不间断”工作模式,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改变了中国物探在偏移成像技术上的落后地位。

     

        新中国成立67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外国专家投身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中外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每年60余万名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中国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谊。

     

        近年来,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者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副院长、以色列高级专家组织总裁……这些国际一流学者的大批到来,为中外科研交流搭建了越来越宽广、越来越高端的跨文化交流平台。

     

    搭建沟通桥梁

     

        “我所在的艾滋病防治这个领域里,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存在争议,但是当我们有一些政策建言提议的时候,我们的研究有一些成果的时候,我很欣慰地发现中国部门听取了我们的这些建议,而在政策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曾任国际流行病学学会主席的罗杰·德特尔斯说,“我希望国际社会能看到中国的真实现状与发展理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荣获2016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外国专家时指出:希望外国专家客观公正介绍中国,当好中外友好的形象大使,搭建跨文化交流对话平台,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理解与合作。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界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德特尔斯在国际上积极宣传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和成就,在《科学》等杂志发表中国艾滋病防治论文百余篇,他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高度赞扬中国政府务实、坦诚面对艾滋病防治难题,驳斥别有用心之人借艾滋病与人权对中国诋毁,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正能量。

     

        与德特尔斯一起,绝大多数来华专家都已经对此已经身体力行。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主任的英国专家高力行,代表中方出席23次国际会议,组织多次国际研讨会和国际培训班,提升了中国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在世界的影响力。借助自身在国际水组织的影响力,法国水资源国际办公室总经理让-弗朗索瓦·唐泽尔积极向世界同行宣传推介中国水利和中法海河项目合作成果。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维克多·库茨米切夫,他推动武汉纺织大学成功加入“欧洲纺织大学联盟”,使学校成为该组织第一个中国成员,为该校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搭起了国际交流桥梁。

     

        “中国与世界各国是命运共同体,需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张建国说,“希望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们能够当好中外友好的宣传大使,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好地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