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丈量中国】
“教育人人,人人得治。人人得治,社会必良!社会改良,人才必旺!人才兴旺,国势必张!”今年6月,伴随着话剧《视死如归》中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台词,中国海洋大学第31届“飞翔的海鸥”话剧周活动在观众的掌声中落幕。
“每年两个学期各举办一次,每次上演10余部经典话剧。在海大学子中广为流传的‘毕业前不可不做的20件事’,其中重要的一件就是‘看一场海鸥剧社的话剧’。”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告诉记者。
海鸥怎样起飞
海鸥是怎么起飞的?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讲述了海鸥剧社的起源:“1932年3月,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海鸥剧社在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成立。该剧社由中共地下党员王林(王弢)、黄敬(俞启威)负责,剧社的主要成员,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成为作家、戏剧家和党的高级干部。”
自成立之初,海鸥剧社就以弘扬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己任,心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剧社相继演出了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话剧,例如《放下你的鞭子》《饥饿线上》等。1932年6月30日,当时中共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文艺新闻》报道、赞扬了海鸥剧社的演出。”张静说。
步入新世纪,海鸥剧社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将反映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题材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和青年特点的佳作:“《评选戈多》体现了青少年在思想的矛盾中不断成长,《魔之椅》展现了善良品质的珍贵,《曼曼》则是从回望校园生活的角度表达了对单纯美好的岁月的珍惜和怀念。”张静如数家珍。
84年,拳拳深情一以贯之
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系本科生金健夫是现任海鸥剧社社长,他向记者介绍了剧社以学校师生、校友为原型创作的“海鸥四部曲”系列话剧:《海之魂》《守望》《谁打了我的鸭子》与《山海情》。
《海之魂》是根据海大青年教师王成海在进行海洋资源科研调查时为营救同事不幸牺牲的事迹而创作。《守望》则以海大校友、‘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文波同志为原型,充分展现了他恪守使命二十年、奉献国防一辈子的事迹和精神。而《谁打了我的鸭子》讲述了一个拿到海大录取通知书的贫困山村女孩,在野外赶鸭子的时候遇上来此开展实践活动的海大学生,最后女孩在入学“绿色通道”政策的帮助下圆了大学梦。《山海情》取材于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事迹,他们在为山里的孩子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们对山外世界的憧憬和未来的希望。
从早期的《饥饿线上》到今天的《山海情》,84年过去了,创作者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一以贯之。
“海鸥精神”青春不老
2016级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李泽曾是海鸥剧社社长。读本科时,他的业余生活是在一幕幕话剧的排演中度过的。“海鸥剧社为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我们在浓郁的戏剧氛围中思考生活,学会担当。”李泽告诉记者。
剧社经常应邀到北京等地高校巡演,在青岛歌舞剧院梦幻剧场、青岛话剧院举办专场演出,定期到青岛五四广场、音乐广场和公共社区为群众演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海鸥剧社的文艺骨干还曾赴四川地震灾区、辽河油田、沂蒙山革命老区等地,到乡间地头、乡镇企业、部队、学校等开展文艺下乡活动。
李泽和伙伴们在成长,海鸥剧社也在成长,84载依然青春不老。“着力凝练以红色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海鸥精神’,立足社会现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海鸥剧社的使命。”张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