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乌克兰一个老记者讲述的故事

    李福山的杏树

    ——乌克兰纪行之二

    作者:本报记者 刘伟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30日 05版)

        【海外掠影】

     

        哈尔科夫记者协会主席格鲁布·亚历山大,满头银发,62岁,是有着32年新闻从业经验的老记者。

     

        故事是由哈尔科夫记者协会主席引起的。他说,他在乌克兰铁道报当记者时,他的老师曾报道乌克兰铁路建设,对参与修铁路的中国工人赞不绝口,说中国工人守纪律,吃苦耐劳,无论多难的活儿,只要交到中国工人手里,保证能准时完成,而且质量好。

     

        这时,亚历山大接过话题,“我家乡的小镇上有个铁路司机,中国人,叫李福山。”

     

        亚历山大的家乡克拉斯诺格勒,距哈尔科夫约30公里,是个有2万来居民的小镇。

     

        李福山在20世纪20年代,参加修筑莫斯科到基辅的铁路,后来娶了一个乌克兰女人,留在小镇的火车站当火车司机,在20世纪70年代去世。

     

        “李福山……”他反复念叨着这个中国人的名字,“李福山,个头瘦小,下巴留着胡须。我年轻时路过他家院子,还看见过这个中国老头。”亚历山大说,李家院子里种有一棵杏树,杏的个头比当地的大,很甜。收了杏,他就分给附近的人家,而且李福山还培育了一些杏树苗,喜欢的人就去拿。

     

        “李福山的杏看来你吃了不少,印象这么深?”出于职业敏感,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故事。

     

        果然,他慢慢道出一段深情的回忆。

     

        “比杏的甜味更难忘的是李福山的孙女。”亚历山大脸上泛起红晕,眼里放光,“她非常漂亮,她的名字我也永远忘不了:柳达!”

     

        亚历山大回忆说,当时自己16岁,柳达15岁。亚历山大总爱去河边,在铁路边溜达,因为在那里时不时能碰见柳达。他记得她站在河边,风吹动她的头发和裙子,想约她又不敢。柳达爱看电影,亚历山大曾弄到两张电影票,请她一起看电影,但爱她的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她太漂亮了,我看见她就紧张。”60多岁的人,脸上仍掩饰不住羞涩。

     

        “我后来的生活如同我的名字。”他轻轻扇动一下双手,“格鲁布,就是麻雀的意思,飞来飞去,当过报纸、电台、杂志的记者,国内到处都留有我的足迹”。

     

        李福山去世以后,柳达搬到哈尔科夫城里,亚历山大也在哈尔科夫居住下来,还创办了一份专门报道乌克兰农业的报纸。

     

        “后来你见过柳达吗?”我问。

     

        “对她的爱,我从来没有表达过,深藏在心里。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也从来没遇见过。”

     

        “克拉斯诺格勒我回去过”。亚历山大说,“当时镇上到处开着粉白的杏花,我知道,很多都是李福山的杏树”。

     

        (本报记者 刘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