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繁华都市的生态脉搏

    作者:本报记者 田呢 蒋新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30日 09版)
    丰富的自然山林资源让上海佘山成为人们喜爱的休憩场所。
    包伣在东滩湿地用相机记录湿地鸟类。
    绿华镇柑橘采摘。
    三甲港边防派出所官兵在九段沙巡逻间隙。
    张泰在上沙码头边寻找手机信号,对面是浦东机场。
    位于松江区的“浦江之首”。
    石湖荡镇涵养林种植。
    九段沙守岛人的宿舍生活。
    在九段沙随处可见飞鸟群。

        “素面朝天”九段沙,“橘黄蟹肥”崇明岛,“上海之巅”在佘山,这一沙、一岛、一山,以各自清新的面貌以及共有的绿色基调,丰富着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生态画卷。在十月满城的桂花香中,我们通过实地走访,深深感受到上海人民为生态保护所付出的努力,也体会到他们的收获感。

     

    九段沙:人迹罕至的生物乐园

     

        上海三甲港基地的九段沙湿地生态展示馆里,除了江豚、中华鲟以及鸟类、植物的标本,捕蟹的互动装置、鸟鸣视听的新奇体验让我们领略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运用这些多媒体手段,就是为了让市民可以‘零距离’亲近九段沙、爱上九段沙。”戴着眼镜、一身休闲装扮的张泰十分健谈,他跟随由孙瑛带领的上海市九段沙自然保护区管理署这个团队,从无到有,让梦想扎根在这里已经有十余年。

     

        踏上了九段沙的上沙码头,鸥鹬掠空,鱼蟹群集,海三棱藨草摇曳在清风海浪中,成千上万的候鸟来此栖息、觅食,如果阳光正好,弹涂鱼会在滩地上跳跃。

     

        若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距离浦东几公里之外,长江与东海交汇处是这样一片原生湿地。水中的游轮、进出浦东机场的飞机,与海天一色的世界重叠在镜头中。2005年九段沙湿地成为上海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上沙、中沙、下沙、江亚南沙及附近的浅水水域,总面积420.2平方公里。年轻的河口沙洲岛屿形成时间仅半个多世纪,还在不断淤涨之中,正是这片“上海最后的处女地”为上海及至长三角地区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守岛的工作人员将菜棚架到了高处,种上蔬菜。张泰告诉我们,这里平时用的是明矾沉淀净化后的海水,淡水和食物靠交通艇带上来。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极小,九段沙保持着高度的自然性与原生性,天一黑便伸手不见五指.

     

        潮水拍岸,简陋而整洁的水边宿舍仿佛海上小舟。

     

    崇明:让鸟和人更亲近

     

        站在长兴岛西北方的青草沙水库堤坝上,得知这里优质的淡水资源惠及千万上海市民,改写了上海饮用水主要依靠黄浦江水源的历史,着实让我们惊讶。

     

        不远处的东滩湿地公园里,初见包伣,一身绿军装的他正在芦苇荡中举起相机记录并细细观察鸟的形态和种类。从2005年初到上海市边防总队东旺沙边防派出所警务区工作至今,包伣参与了数十次护鸟联合执法。他倡导成立东滩生态保护宣传小分队,并与东平镇政府合作,在十余所学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行动,协助学校建立鸟类保护兴趣小组。

     

        “许多居民以捕鸟为生。他们把毒药撒在滩涂上,模仿鸟叫吸引候鸟来食,到夜里来把毒死的鸟用麻袋装走。”2011年包伣带领边防官兵和湿地执法人员成功抓获偷猎候鸟犯罪团伙。“现在好了,吹哨是为了引鸟来为鸟装脚环。”多年的驻守与多方的保护,让东滩国家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鸟类族群逐渐变大。“让更多的鸟可以和人亲近吧。”包伣说。

     

        眼下的崇明岛,河蟹膏肥黄满,新米清香馥郁,绿华镇的蜜橘也挂满了枝头。柑橘采摘园内,绿华农贸公司总经理费汉昌将刚刚摘下的橘子递给我们:“再过十五天来尝会更甜。”崇明柑橘生产已有30多年历史,打造农旅文化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注入了生机。

     

    松江:细心呵护山林之趣

     

        登高远望满眼苍翠,依水坐观浦江岸景,松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位于松江区石湖荡镇的“浦江之首”是三江汇流之地,来自江浙的斜塘江、圆泄泾两水在此交汇,经横潦泾流入黄浦江。为了保护黄浦江上游的水资源,仅石湖荡镇就种植了近4000亩的涵养林。

     

        车子往佘山开,一马平川的地貌呈现出钟灵毓秀的山林景观。拾级而上佘山顶,百年桂花树飘香。“箭竿千亩拂彩云,披青历翠泛清波”,沿着竹径蜿蜒穿行,我们见到了松江林场的朱昉珺。

     

        朱昉珺从上海市园林学校毕业后考进林场,常年穿梭于山林间,一干就是18年,主要负责林业生产和资源保护。谈到林相改造,朱昉珺特别有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刺槐容易倒伏掉,我们就清理后重新更换树种,景观漂亮就要选用彩叶树种,比如苏玛栎、枫叶和红栌,还要达到生态效应,构建小的植物群落。”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常绿和落叶树种混交,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共同组成结构合理的植物群落,结合各山体景观,形成不同特色的林区,打造出四季不同的山林景观。相依共生,正是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的体现。“我刚来的时候条件很苦,但后来越干越有味道,对山林树木有了感情,没有感情做不好的。”生活在上海的后花园,朱昉珺说他很幸福,当然要用心保护好这里。

     

        远看青山绿水、近看人文天地。从佘山俯瞰城区,一派繁荣景象,借力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依托纵横交错的水陆空交通体系,松江正成为一块独具魅力的市民休闲目的地。

     

        (本报记者 田呢 蒋新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