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精神疾病治疗任重道远

    作者: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30日 04版)

        据日前发布的《亚太地区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在亚太地区15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卫生状况排名中,我国综合评价指数为45.5,排名第9。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精神疾病,往往采取回避态度而非积极应对,处理方式常为隔离,特别是将一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永久隔离。有些患者因无家可归、没有依靠,只能长期住在医院。事实上,这样做并非出于医疗需要,既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患者康复。

     

    精神疾病需要社会关注

     

        “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马辛表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而,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健康,全面健康就无从谈起。

     

        据统计,全球约有4.5亿人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疾病或行为障碍,其中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约21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马弘介绍,精神疾病对亚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据预测,从现在到2030年,精神疾病将导致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大量缩水,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因精神疾病导致的国民生产总值缩水比例分别为3.5%和5%。由于上述计算并未考虑患者自杀带来的社会影响,所以实际人力和经济成本可能更大。与此同时,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健康负担所占比例仍在上升。因而,精神疾患不仅是公共卫生挑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然而,面对这一严峻现状,精神疾病的治疗情况却不容乐观。在整个亚太地区,接受治疗的患者少之又少。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只有不到半数的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治疗,而在印度和中国,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仅为1/10左右。马弘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新的危机,而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治疗不该只局限在医院

     

        “更糟糕的是,即使是获得治疗的患者,往往也存在治疗不充分现象。”马弘解释说,一说到治疗,人们往往会认为是医院和医生的事,而理想状态下的精神疾病治疗,应提供以患者为中心、基于社区的一体化医疗服务。

     

        据了解,当前精神疾病的治疗目标是协助患者“康复”,而真正达成这个目标,意味着患者能够在社区中,过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这就需要医疗、社会、住房和就业方面的综合服务。马弘强调,尽管该方法在过去数十年来一直被视作最佳实践,而且,即便现在也被所有参评国家所认可,但在大多数国家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还是以医院为中心。

     

        “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值得学习和借鉴。”据马弘分析,这两个国家不仅在精神卫生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而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建立起了社区化的精神疾病治疗体系,在必需的基础设施、实践和人员方面已经有所积累。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国家都发生了显著的文化转变,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世俗偏见正在减少,非政府和非临床利益相关方在政策制定及相关服务提供方面,也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乡差距亟待“补齐”

     

        治疗可及性和服务网络建设不足,也是造成整体治疗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精神疾病服务的城乡差距很大。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精神疾病服务往往严重不足或根本不存在。患者被迫自给自足,或需要花费高昂的交通费用、历经波折,才能抵达大型服务中心。在一些富裕国家,服务体系虽更为完善,但农村地区的精神健康服务使用率较低,且自杀率较高。我国数据显示,县一级的精神卫生机构设置较弱,有的县甚至一个精神科医师都没有,多数农村没有设立精神疾病床位。

     

        此外,人们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于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疾病。人们往往有一种看法,即这些患者在道德方面有污点并且是危险的,可能对他人的人身或社会产生危险。“精神卫生公众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王立恒表示,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已经启动了为期两年的“接力1010精神卫生公众教育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招募1010位精神科医生,通过录制、分享精神卫生科普微视频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心理和精神健康,科学认识精神疾病”。

     

        (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