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衡】
0.1%,这是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的同比涨幅。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很微小的数字,可意义非比寻常。它意味着,54个月的PPI持续负增长由此被打断,压在全国工业企业身上的“巨石”终于有了松动,让经营者看到了盈利增加的曙光。它更意味着,工业领域的供求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
中国经济运行到三季度特别是8、9月间,出现了一连串相互关联的新变化——
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8.4%,扭转了去年持续负增长的局面,特别是8月份利润增长近两成,创近年来单月新高;进入三季度以后,工业用电量、发电量、货运量等指标都明显好转;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比前8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8-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4%,创近两年来新高;企业家信心指数、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均持续回升……
经济运行纷繁复杂,一个数据的变化可能是孤立的。但如果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数据同时出现同向变化,那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趋势可能出现了——
从系列经济指标看,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三季度的“成绩单”再次印证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空间大,而“硬着陆”“崩溃论”等质疑和担忧明显缺乏事实支撑。
数据传递出的向好态势,本质上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推动经济运行产生积极变化。这股“中国动力”正为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不断释放新的活力和动力。
探究推动这一势头背后的原因,经济深层次的结构之变无疑是巨大的动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加快孕育;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网络约车迅猛增长……今年以来,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份额不断扩大,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动力结构进一步优化。
纵观世界经济史,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经济体,其发展动力多会从以重化工业和出口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服务业和消费为主,而动力转换后增速下行符合经济规律。在连续三个季度6.7%的经济增速背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动力结构、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持续优化。
三季度的经济亮点增强了市场信心,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对的是外需持续低迷、内部新旧动能转换、长期积累矛盾凸显等难题,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要改变市场的不确定心态,关键要靠稳定预期,这就需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事实上,突出问题导向,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正是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的鲜明特征。近年来,中央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同时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组合的效果不断积累,正在把中国经济导向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正轨。
而要迈向中高端,则主要依靠改革创新来实现。这正是此轮中国经济调整与以往任何一轮不同的根本之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国企、金融、财税、土地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一些基础性、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要加快落地见效,从而助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