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江苏:舞台要戏 校园要艺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7日 09版)
    扬州市邗江区小学生在学习传统戏曲。许应田摄/光明图片

        【艺苑新事·戏曲进校园】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日前,在江苏师范大学的马可音乐厅,苏州弹词、徐州琴书、数来宝等传统曲艺轮番上演,婉转悠扬的唱腔、优美舒展的曲调,引得近千名大学生喝彩连连。

     

        这是江苏“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日常一幕。作为文化大省,江苏的本土剧种多达15种,扬剧、淮剧、锡剧均是享誉全国的戏种。随着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写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江苏也加大送戏曲、送文化的力度。让戏曲文化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让校园成为传承戏曲的舞台。

     

    新戏带来新变化

     

        1998年,江苏把昆曲折子戏送到南京大学,首开全国把戏曲送进校园的先河。从1998年的一年30场发展到2015年的一年500场,江苏已累计将5000多台戏送进各中小学和大学校园,戏曲教育已经成为江苏教育的一棵“常青树”。

     

        但“常青树”也面临新问题,纵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可流行文化的冲击一波波袭来,一成不变的老腔老调难以引起现代大学生的兴趣。为了让戏曲艺术活力不减,江苏各剧团在“创新”上下足功夫,尤其注重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结合地域特色、配合主题教育不断编排新剧目,使“老腔老调”唱出“新词新意”。

     

        淮剧《刘胡兰》是淮安涟水县淮剧团结合中小学语文课文编排的新戏。从2012年开始,涟水县淮剧团走遍了涟水所有中小学,《刘胡兰》演出40多场,场场爆满,师生好评不断。“这是我们第一次将学生的教材排成戏,没想到反响这么好。”团长陆前生说。

     

        《血色秋风》《冲天鸟》《飘逸的红纱巾》……从2008年开始,江苏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每年至少推出20台新戏进入各中小学与大学,让青年学生从新曲新调中品味当下的精彩。一台台结合时事的新戏,说新人讲新事,又一次在校园引燃听戏、爱戏、学戏的热潮。

     

    传扬走出传承路

     

        “儿别亲娘长街之上去乞讨,到长街双膝跌跪诉苦情……”饱满的情感、传神的动作,竟来自于扬州市邗江区一名叫秦小杰的小学生,12岁的他已经拜在扬剧名家汪琴门下。

     

        这得益于邗江区送戏曲进校园的独特举措。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邗江区开设培训班,对全区音乐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能唱戏、会教戏,并编印相关教材,以此将扬剧、弹词和评话等送入课堂。极大激发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不少学生还找到戏曲名家登门拜师,成为戏曲文化的接力人。

     

        明年,江苏将在150所中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由专业剧团演员开堂授课,再从中挑选出好苗子加以培养。届时,15个本土剧种与5个外来剧种都能找到传承弘扬的主阵地。戏曲进校园,不仅让青年学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雨露滋润,也让戏曲文化找到了发挥施展的舞台,逐渐走出一条弘扬传承之路。

     

    戏曲涵养精气神

     

        戏曲文化进校园已经列入江苏“十三五”规划。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明确提出,要把戏曲进校园作为涵养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素质的有力抓手。

     

        “现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都组建了戏曲社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老师赵天为告诉记者,原先她开设的选修课《戏曲文化解读》没人上,每学期选课的学生只有十几个,但现在却成了学生热捧的“香饽饽”,选课学生多达300多人。

     

        南京大学教授傅谨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从前在江苏高校内,如果宿舍里有同学说,晚上要去看某明星演唱会,大家都很羡慕;如果说去看一场黄梅戏,同学们会觉得你很奇怪,所以只能偷偷去看,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自己喜欢戏曲。

     

        “近年来,江苏的戏曲艺术进校园彻底改变了这个现象。”傅瑾用“旧貌换新颜”来形容戏曲给高校带来的变化,“从参与到参加再到学生自己组织,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校园的文化氛围得到了改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