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绘万里征程 谱精神华章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举办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梅 于园媛 荣池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5日 06版)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在西北地区胜利会师,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于10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组织者特邀军史专家和美术专家反复论证,选取红军长征中最经典的12个历史节点,以“十送红军”“血战湘江”“遵义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娄山关大捷”“彝海结盟”“飞渡泸定桥”“翻越雪山”“草地铁流”“智夺腊子口”“直罗镇大捷”“大会师”作为表现主题,并组织全国7大美术院校和部队组成了12个创作团队,历时一年,创作出12幅3米×8米的宏幅巨制,串缀出长征的大致脉络,以油画和中国画的形式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再现历史时空

     

        12组主创人员和团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满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之情,本着尊重历史,敬畏生命的态度,努力驾驭历史神韵、当代精神,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深入挖掘和表现这种深沉的、激动人心的、涤荡灵魂的内在的壮美精神。

     

        杨参军、井士剑、任志忠和周小松创作的《遵义曙光》,将时间定格在会议结束后,与会人物走出会议室,站在走廊上,画面人物形象与天空微明的曙光寓意相吻合,更深化了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表达。晏阳、李武创作的《智夺腊子口》通过险要隘口的地形描写和拂晓正面攻击的真实场面营造,来虚写这战斗背后的神奇用兵。陈坚和李明峰创作的《直罗镇大捷》虽然没有直呈激战的场面,却通过大雪渐渐覆盖了的激战场地、被俘国民党残军的描绘,让人想象到曾经的殊死搏斗,这是画家通过意境来揭示战役的激烈与残酷的艺术创造。王颖生、董卓创作的《翻越雪山》克服了风景描绘的局限性,画家运用综合材料,着眼于典型环境的描写与典型战士形象的塑造,从而将实写与象征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使画面脱离一般性的叙事而更具有象征的深度。罗奇、孙佳兴、黄福昌、翁润鹏、林海东创作的《草地铁流》画面上的红军将士都是背对观者、低头寻路、艰难跋涉的形象,远处出现几匹孤零零的低首寻觅的战马,画家力图改变以往过于乐观地描绘红军过草地的场景,而试图再现凝重而悲壮的历史氛围。

     

    重绘历史诗情

     

        “送别红军”是长征题材美术创作常见的题材之一。吴宪生创作的《十送红军》以意笔重彩为表现方法,这无形中既淡化了时空的真实性描述,也凸显了工笔绘画独特的表现方式。譬如,线条的勾勒与晕染使画面显得平面化,人物组合由此不必过于受到透视空间表现的限制,从而也使画面的几组主要人物情节(抬送伤员、推运食粮、乡亲送水和依依话别等)获得自然的衔接。由黄其华、郝孝飞、朱国栋、周颢和彭震中创作的《血战湘江》通过三联画的方式力图立体地呈现湘江之战的整体战役图景,作品完全以水墨写意完成人物的形象刻画和场景描写,使画面充分发挥了写意水墨的艺术表现性。

     

        吕书峰创作的中国画《彝海结盟》以繁密的画面构图为表征,画面描写了彝族男女老幼、红军指战员等约50位人物形象,中国画特有的线描与写意水墨让画面人物组合获得了极大的表现自由,也凸显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力。邵亚川创作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并没有直接塑造领袖形象,而是描写四渡赤水之中的第三渡——虚张声势地佯渡赤水以迷惑敌军的军事谋略,此作尽情渲染了水天一色的浪漫诗情。

     

        郑艺、宋克、周楷和关君创作的油画《娄山关大捷》画面所营造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境界,仿佛就是那些倒在血泊中的战士用他们的英魂晕染出的色调。画面的艺术魅力在于以景抒情、以诗写史。此次由井士剑、郭健濂创作的《飞渡泸定桥》,画面以正面描写22名突击队员攀爬铁索、匍匐行进为主体,并通过浓烟熏黑了的天空以及炮火映照着橙红色的战士形象,构成画面极其激烈紧张的抢夺氛围。显然,此作的再现真实性已让位于画家对于历史情境的重构,画家并不是叙述抢夺泸定桥的过程,而是着力营造那种恢宏、壮阔、凝重的画面。

     

        由孙向阳、陈树东和孔平创作的《大会师》,则是一幅全景式、大场面并具有表现性艺术特征的创作。画面以黄土高原特有的土黄色系为基调,甚至于将天空也统一为这种色彩,既统一了画面也增添了画面整体凝重古朴的质感。全画用大笔触来塑造形象,并强调粗笔厚色的表现性与堆塑感,从而在历史画的创作上凸显了现代艺术语言的运用。

     

        就这12幅在当代视觉文化的语境中所创作的长征题材历史画而言,作品不是曾经的新闻图片,更不是历史的插图,而是历史的审美创作。在这12幅历史巨作中,我们既看到了以往的画作中不曾看到的宽广的历史场景,也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对于历史真实性的深度理解,更从长征经历过的困苦、鏖战、跋涉和牺牲中,阅读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极度艰难困苦的压榨中塑造出的英勇无畏的民族灵魂。

     

        这12幅巨作营造出战火纷飞年代的独特氛围和鲜明特征,激荡着人文情怀,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用生命和鲜血浇铸出的阳刚正大的崇高之美。正是这些崇高的精神汇集成一股新时代的民族浩然之气和魂魄,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张玉梅 于园媛 荣池)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