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新事】
一声锣高亢激越,一梆腔苍凉悲壮。10月19日晚,河北梆子经典优秀剧目《钟馗》在石家庄人民会堂缓缓落下帷幕。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田春鸟八旬登台,与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桂云、优秀青年演员张雷、赵璇老中青三代联袂献艺,赢得观众们如潮般的掌声。至此,为期22天的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吸引京、津、晋、豫等周边省市以及河北省内的保定、衡水、邯郸等地戏迷专程到石家庄观看演出,先后有4万余名观众走进剧场,这场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如何赢得口碑与市场的认可?
盛宴,曲艺“路演”新样板
如何将传统曲艺从“博物馆艺术”重新拉回现实市场,重现辉煌?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主办,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承办的这次展演活动无疑作出了有益尝试。
搭建交流展示的新舞台。规格高、精品多、声势大、舞台亮、剧目全——本次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首次打破地域、剧种、院团和题材等约束,有北京、天津等11个省份的30个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和1台折子戏专场在石家庄集中展示演出,涉及21个梆子声腔剧种,参演剧团共38家,堪称梆子声腔艺术的一次规模化“路演”。在内容上,展演坚持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需求。
“我是山西人,但是我们那边主要是上党梆子,这北路梆子还真没听过。听说这次有家乡剧团的演出,我赶紧过来看看,能在石家庄听到家乡戏,感觉特别好。”75岁的冯先生离开家乡多年,展演期间,山西忻州市北路梆子一团带来的《黄河管子声》让他感动。
展演期间,王惠、边肖、李小雄、吴桂云、彭蕙蘅、雷保春等14名梅花奖得主,许荷英、李树建、谢涛等3位“二度梅”得主登台献艺,这套体现梆子声腔艺术发展最高水平的演出阵容,无疑成为票房的保障。有些剧目的主演返场多次,戏迷仍不肯离场。
惠民,创新形式广“吸粉”
“震撼、感人,能把人带到戏里去!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太有魅力了!”10月18日晚,继徐州梆子《三断胭脂案》走进河北师范大学校园,新编秦腔碗碗腔历史剧《李十三》又在该校真知讲堂上演,河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安娜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剧照,好友纷纷“点赞”。
以“展”促“学”、以“惠”促“传”,本次展演和“戏曲进校园”有机结合起来,梆子声腔演出不仅走进大学校园,戏曲名家还走进石家庄的4所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培育青少年中的戏迷群体,扩大戏曲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快来看这件戏服,这就是青衣,扮演青衣旦时要笑不露齿、行不露足。”展演期间,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二级演员孙香月来到石家庄市裕华区第二幼儿园,拿出不同角色的戏服讲解戏曲的相关知识,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聆听起来。
为最大限度吸引群众观看,本次展演活动还坚持以“公益”和“惠民”为基本原则,展演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共同保障,投入近1000万元。通过发放免费票、组织媒体线上免费抢票、制定10元、20元的惠民票价等措施,每场演出基本上是开票当天就全部售罄。
弘扬,让梆子声重新嘹亮
将梆子声腔系统作为一个艺术单元进行集中展演,这种形式创新,对于各参演院团来说,更能碰撞出创作和发展的火花。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河北演出,感触特别深。”带队参加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的临汾市小梅花蒲剧团团长杨峰称自己“受益匪浅”,“展演是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两天看了几场戏,向兄弟团学习,开拓了我们的思路。”
发展是最好的传承。10月10日、13日,来自全国戏曲理论界的17位知名专家和多位中青年学者齐聚石家庄,举办了两场研讨会,为古老的梆子声腔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展演期间,组织方还开展系列专家观摩、名家讲座等活动,在台上台下、剧场内外形成一种交融互动、延展深化的浓厚氛围。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燕凌谈起梆子声腔未来发展时说:“今后如果能在全国各地定期举办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通过展演的方式来推动戏曲人才的培养、市场的培育,那对于梆子声腔体系的传承和发展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最大的支持。”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