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过眼】
最近读到由诗人吴晓、李浩主编的《珞珈诗派2016》(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惊讶地发现一座山竟然产生了如此众多的重要诗人。诗选集中展示了从珞珈山中走出来,或者仍在珞珈山上的诗人之代表作品,让读者了解一座名山与当代诗歌之间的关系。在当代十分活跃的一批诗人,包括王家新、车延高、李少君、陈应松等的作品得到了重视,长期坚持诗歌写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文体的一些诗人,如洪烛、邱华栋、远洋和汪剑钊等人的作品也得到了重视。目前仍在山上工作或求学的诗人,如小引、阎志、荣光启等人的作品也有所收录,甚至还有在读学生如午言和张朝贝的作品。为什么有众多优秀诗人从这里走出?诗教与诗艺传统的博大深厚最为重要,同时也与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有关。每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诗人,特别是历史比较悠远的高校,然而在珞珈山与东湖之间开办了百年之久、拥有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校园的武汉大学,拥有如此多的一流诗人和诗歌理论批评家,在当代中国恐怕是独一份的。
“珞珈诗派”的名称,据说是由读书时期的李少君提出的。也许是出于少年时代的“指点江山”,不过从现有的诗歌艺术事实而言,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本集所收39位诗人都出自一座名山,让他们之间有了重要联系,有了可以作为一个诗派整体存在的可能性。他们都曾经在同一座山上生活与学习,拥有同样深厚的诗歌与文学传统,感悟的自然对象与人文风景也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他们对传统的接受、感觉与认识也许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相似与差别,成了“珞珈诗派”存在的前提与基础。
以一座山命名一个诗派在中国也是有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许多流派,都是由于地方的特点与地方的人物而形成的,如“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现代的“京派”与“海派”,也同样是如此。文学首先是地方的,然后才是民族的与世界的。没有地方文学的存在,就没有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存在。地方文学当然包括地方诗歌,而地方诗歌莫过于植根于特定地方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且是以集团方式呈现出来的。在当代中国,诗歌的概念与术语倒是不少,但就是少了以某一地方或地域命名的写作。因此,《珞珈诗派2016》的出版,正是代表着一种新的诗歌写作潮流,同时也是人们对于诗歌流派与思潮问题的一种探索。
现在还不能说“珞珈诗派”已经出现,但是可以说珞珈山已经出现了一流诗人与重要作品,并且具有了一些共同的特点:在情感与思想上拥有强大的创造力,以诗人的方式并通过诗作对许多问题展开思考,与西方诗歌理论与艺术的直接接轨,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当然最大的特点还是它的草根性,许多诗人都出身于社会底层,关注现实、突出自我、关心国家、同情弱者,具有深厚的草野气息与博大的人类情怀。
《珞珈诗派2016》是一部重要的诗选集,彰显了编选者对地方诗歌建构的努力。地方性诗歌不仅有其实践意义,更有其理论价值。当然,这本诗选集也不是没有缺点。有的诗人,如高伐林、喻杉,不知什么原因尚未收录。写旧体诗的,如苏雪林、沈祖棻的作品就没有收录,难道说他们就不是“珞珈诗派”的成员?如果再有一篇体大而虑周的“前言”,详论“珞珈诗派”的来历与共性,阐述群体成员在思想与艺术上进行的探索,就更妥当了。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