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索久林:摄影艺术比技术更重要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4日 09版)
    索久林 资料图片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现在,我们摄影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重技术、轻理论,人们热衷谈的理论也都是成像技术理论,而不是真正的摄影艺术理论。”这是年过六旬的索久林的切身感受。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前,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理论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索久林为我们细数了他这些年的艺术思索。

     

        “纪实摄影不要陷入对猎奇和悲情的迷恋。”他认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并不是纪实摄影新闻价值的体现,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表现对象的典型意义,对社会倾向揭示和表现的深度和高度。“民俗摄影要走出对蒙昧、落后的追捧。”索久林认为,真正意义的民俗,应当是真实的当下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自然摄影不可片面追求偶然性。对偶然性的过度追捧有可能偏离了对摄影对象本质呈现的追求。此外,摄影创作中对“偶然性”的仓促应对,往往难以让摄影家运用有效的摄影技法。

     

        “人体摄影不能纠缠在对肉欲的表现之中。”索久林说,人体摄影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呈现人体的艺术价值——包括人体自身的艺术价值和与其他物象共同构成的艺术价值。为吸引眼球,把人体物化的摄影与摄影艺术无关。抽象摄影不可以“盲拍”。人类生活中抽象物象很多,尽管千奇百怪,甚至让人惊艳,但往往价值缺失,完全“无意义、无情节、无逻辑”的抽象艺术是不存在的。现代抽象艺术鼻祖康定斯基画抽象画之前常常要打草稿,摄影家的抽象摄影也不能“盲拍”。

     

        多次参加国际摄影展评选的经历,让索久林深深认识到,各种摄影都不能“避重就轻”,投机于形式的“空手道”。组合拼接、构图形式、光影运用、动感效果等,都是很具有表现力的手段。但立意和主题更加重要。作者创作的功夫,重点要在立意的确定和主题的开掘上,不能避重就轻,在形式上找捷径。

     

        此外,摄影艺术理论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摄影艺术通感是索久林这些年在理论界提出的重要观点。摄影家要在认知和表达过程中有所作为,有所收获,就必须掌握认知和表达的方式,摄影艺术通感就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意觉(心觉)多感互通,艺术通感使主体与客体之间意象互通,打开了主体审美情感赋予客体的大门,摄影主体的审美追求,可以让摄影家在广阔的审美空间里纵横驰骋。

     

        “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这是著名摄影家萨尔加多的话。他用人道主义情怀表现社会弱者的艰辛,呼吁社会的公正。这种使命感让他的作品凝重、有价值。索久林认为,当下,在全民摄影大潮中,有人用摄影的消遣功能来让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有人用摄影的审美功能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而“用信念去摄影”,用理论做支撑,则是摄影家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摄影家应该把坐标确立在为民族、为国家谋福祉上,深刻理解生活,积累艺术感觉,进而运用最有效的方式表现生活。

     

        (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