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展览、四个展馆,千余件作品,行走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书法篆刻作品展和摄影作品展的不同展厅里,迎面而来的是多彩的画面和向上的气息。“生活”“人民”“时代”三个关键词给这个国家级展事做出了鲜明的注解。
立足当下,观照时代。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延续了“中国风格 时代丹青”的主题思路,大量现实主义创作关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各个方面,其中不乏宏大叙事,更多是风土人情,于个性化语言中折射出当代人的精神风貌。涵括老中青的作品,代表了当前全国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和水平。令人惊喜的是不少老艺术家均拿出了新作,詹建俊的油画《芳草》、陈钧德的油画《暖日春光》、莫测的版画《岭上耕》,均不囿于业已形成的风格特色,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画种,水彩画也逐渐突破了单纯人物、风景的条条框框,以多角度广涉各种题材,如《城中村系列之红墙》表现宏大叙事也当仁不让,表现出努力观照时代的追求。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览大量作品从生活中来、从人民中来,既有鲜活的时代感,也反映出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文诉求。比如面对城乡快递这一当代题材,柯研油画《晨雪》通过快递员在雪天的正面形象传达出一种人文关怀,而版画《11月11日7:08》,则是截取了装满各种快件的小车行走在狭窄楼宇间的背景,在一种灰调子中表达底层生活的困境和对于城市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画力图在追求笔墨的同时表现中国精神,那么其中人物画更具先天优势,李传真的《工棚·家》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此外,关注父母随子女在不同地区迁徙现象的胡涛国画《城市候鸟》、梁练方版画《微信好友》等,着眼于当下社会现象,这些新人新作,没有过去那种沉湎于自我的小情小调,而是有自己观察社会的角度和体悟后的独立创造,令人眼前一亮。所谓“接地气”,反映在本次展览中就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当代画坛的深层影响。当然,在具体的构思、图式、语言等方面,年轻作者仍需锤炼。
诗意探索,文化自信。作为首次被纳入中国艺术节单元的书法篆刻作品展和摄影作品展,如何在大的主题下办出学术性和特色,其实也是对智慧的考验。前者秉承了书法篆刻对于中华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的经验,除邀请欧阳中石、沈鹏等书坛大家之作和征集中青年创作外,结合展厅空间特点,创新性地引入巨幅作品和统一裱板的装裱方式,书写性强,在展示创作者实力的同时,也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在流淌的诗意中体现出古老书法在今日所突显的文化自信。而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摄影人,他们拍蛟龙入海、光伏发电,拍藏民春耕、牧民套马,拍乡村社火、多彩非遗,拍冰封大地、人间晚情……那些美不胜收的画面,不仅洋溢着一种对祖国壮美山河无比热爱的豪情,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建设者的礼赞。有一件作品拍摄的是除夕夜面对灯火通明的城市,一对坚守工地的夫妇背影,除了美丽的夜景,更美的是无数这样的普通建设者的心灵。他们在编织时代美丽的诗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在此运用得十分贴切。丹青翰墨、油彩影像,都在诠释“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