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一口重庆乡音的普通话,加上山城人的爽直性格,与卢奇聊天,总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亲切感。作为国内最为人熟知的特型演员之一,银幕上的卢奇几乎成了伟人邓小平的化身。然而回到生活之中,这位一直追寻着“伟人”足迹的“名人”,却毫无架子,举手投足,谦逊如常——这就是演员卢奇。
卢奇1953年生在重庆,当时这仍是四川的辖区之一,而卢奇的前半生,几乎就在西南巴蜀之地度过。打小时候起,他便受到在文化局工作的父母影响,流连于各个艺术剧团的门庭。京剧、川剧、话剧等舞台艺术,以及二胡、钢琴等中西乐器,他都耳濡目染,分外熟悉。“文革”期间没有学上,艰难岁月中陪伴他的,也是音乐。那时的卢奇总觉得,长大了,也许就以音乐为生了。
踏上演艺道路,乃至饰演邓小平,对卢奇来说,其实源于一系列非常偶然的巧合。1970年卢奇进入部队做文艺兵,为谋求在艺术上的精进,他决定转业去省会成都。考试那天,原本准备投音乐而去的他,因为话剧才华初露,反而被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相中,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戏剧人生。直到9年以后,他凭周恩来警卫员的角色第一次“触电”。
“原本1976年的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大银幕,但那个年代,人事管理不像今天那么灵活,剧院不放人,也就错过了,直到三年后终于接拍了《山城雪》。”回忆往事,卢奇倍加感慨,谈起自己走上特型演员之路,他的语气里更多是感恩。“1986年,电影《百色起义》全国选演员,我有幸被选上,多亏当时单位领导的尽力斡旋,才得以迈出第一步。”
《百色起义》是卢奇饰演伟人邓小平的发端之作。片中的卢奇,一身军服,面容青涩,白面微须,剃着短平头,正是一副25岁血气方刚的青年邓小平的样貌。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为了做到和青年邓小平的形似,卢奇剪掉了头发,贴了单眼皮,眉毛被刮掉大半,剩下的根根往外拔,一度疼得他全身是汗。要演好心目中的领袖,这些都只是开头。
“除了在身高、体型、长相上尽量相似,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神似’。要把握好人物的精气神,也就是人物的出身、学识、经历、思想、风度等,没有平日的深入研究、勤学苦练是不行的。在生活中,打内心里,都必须向伟人的思想境界和信仰理念去靠近。”卢奇特意强调说,演绎不是简单模仿,更不是“装”,要让观众不觉得做作虚假,这里边的功夫很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卢奇的努力终获回报。《百色起义》上映之后,大获成功,卢奇饰演的邓小平也深受观众的认可。在第10届“金鸡奖”的颁奖典礼上,卢奇凭此片斩获了最佳男主角,也洞开了一扇通往“伟人”之路的大门。
《百团大战》《南阳大会战》《重庆谈判》《解放云南》》《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邓小平在黄山》……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卢奇在超过六十部影视剧作品中出演过邓小平,对这位伟人的演绎,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无论是青年的邓小平,还是干练的中壮年,甚至是耄耋老人,卢奇都能刻画得惟妙惟肖。连邓小平的夫人卓琳都称赞说,“我和老爷子生活了这么多年,连我都觉得他演得像”。
这样一种来自于“家人”的肯定,让卢奇更加坚定了与伟人同行的决心。
有人可能不解:对演员来说,挑战不同的角色也许才是乐趣所在,而饰演伟人则多少会受到各方面的局限,是否值得?对此卢奇有独到的看法。在他看来,一般的演员演绎虚构角色,或时间久远不可考的人物,发挥空间很大,而特型演员的饰演对象路人皆知,众口难调,实则更具挑战性。而更重要的是,扮演小平的过程中得益更多的其实是他自己。
“从小平同志的青年演到老年,有时候恍惚觉得,他就是我身边的一个亲人。”卢奇说,“他年轻的时候幽默风趣,颇有辩才,是典型的社会活动家。但由于革命的风波,他在江西期间曾被打为反党集团。这些磨难非但没让他消沉,反而淬炼出更加坚韧的性格。以至于后来竟能三落三起,成为‘打不倒的小个子’。”对卢奇来说,坚强的意志力、承受力、忍耐力正是伟人予以他的馈赠。这也成为他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在荧幕上深耕角色,深入人心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