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一代宗师 松庭流芳

    作者:文/王玲瑛 摄影/许杭镔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7日 07版)
    11位嫡传弟子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学子在音乐会最后合奏先生代表作《三五七》
    赵先生在浙艺黄龙洞校门前留影

    笛坛宗师赵松庭纪念馆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落成

      十月杭州,金桂飘香;时逢重阳,倍忆师长。10月9日重阳节当天,笛坛一代宗师赵松庭纪念馆暨赵松庭笛子艺术教育研究所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馆,并举行落成典礼音乐会、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以缅怀赵松庭先生逝世15周年,纪念先生一生在笛艺及育人上的成就。纪念馆落成典礼现场,著名二胡演奏家王国潼,著名管乐演奏家胡志厚,音乐理论家乔建中,赵松庭先生之子赵晓笛,还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的笛乐专家、乐团演奏家,以及弟子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等一百多位嘉宾共聚一堂。

      位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教学楼的赵松庭纪念馆,占地200余平方米,中国音协原主席傅庚辰撰写陈列馆序言。纪念馆地面铺有绿竹通道,青翠典雅,馆藏资料以展板、实物展柜、多媒体视听体验等方式展出。馆内藏有赵松庭先生手稿、著作、亲手制作的竹笛、研制的弯管笛、雁飞箎等,以及赵先生各个时期演出及生活照片、荣誉证书、日常用品等海量资料,浓缩了赵松庭先生的艺术人生、艺术成就及艺术传承,是目前收集赵松庭先生资料最完备的纪念场馆。

      赵先生开创了循环换气技法和南北交融的演奏风格;他编创的《早晨》《鹧鸪飞》《三五七》《幽兰逢春》等,是中国笛乐的经典之作;他撰写的《中国竹笛源流》《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等论文,是中国竹笛当代理论研究中为数不多的重要文献;他培养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大多成为中国笛界的中流砥柱;他编撰的《中国竹笛教学方法》《中国竹笛教学讲义》,至今还是各大音乐学院民乐教研的经典。

      正如胡志厚所说,赵松庭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民乐界的杰出人物。纪念馆的建成彰显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民族文化自觉的行为。赵先生和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刘天华先生一样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他们起着相同的作用。

      10月9日晚,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歌舞剧院联合主办的《“松庭流芳”——赵松庭纪念馆落成典礼音乐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上演,11位赵松庭嫡传亲传弟子登台献艺。蒋国基用弯管笛演奏为纪念先生创作的《醉苍穹》,詹永明演奏赵先生创作的《幽兰逢春》,吴樟华演奏《早晨》,张维良、王次恒、杜如松等也都用笛韵向先生表达敬意……最后戴亚用赵先生亲授的演奏技巧完美呈现《鹧鸪飞》压轴。演奏家们各有特色,表演精彩纷呈。不论是乐器改革,还是演奏技巧,或是艺术创作,他们的源头都是赵松庭先生。

      追忆——

    艺术人生 照耀浙艺学子

      在赵松庭纪念馆里,先生的每张照片都笑得恬静温雅,默默注视着每个来参观的浙艺学子。

      展馆凝缩了先生的艺术人生。他生于浙江东阳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丝竹管弦被家里长辈认为是文人士大夫的风雅乐事,却不能以之为业。偏偏赵松庭从小就喜欢民间音乐,在小学受了笛子启蒙,就此百折不回。1954年春,他在摸索和实践中创作了乐曲《早晨》,那时,赵先生还不到30岁,笛音活泼欢快,清新昳丽。第二年,先生又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吹奏,《早晨》成为中国竹笛走向世界的独奏曲,也成为赵派笛艺当之无愧的奠基之作。

      后来,赵松庭先生际遇坎坷,依然写出了《欢乐山谷》《婺江风光》等笛曲,并研制出“排笛”,整理出常用竹笛计算数据,潜心研究“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问题,发表了多篇论文。继制作低音笛、弯管笛、骨笛等乐器后,去世前一年,赵松庭和弟弟、同济大学教授赵松龄合作研发了“雁飞篪”,拓展了竹笛的音域与表现力,对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先生常说,子女是血缘的延续,学生是事业的延续。1976年先生正式成为浙江艺术学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教师,他在这里工作到退休,此后一直担任学校名誉校长。赵松庭嫡传弟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吴樟华介绍,浙艺是赵松庭先生从事笛艺专业教学的基地,他在这里任教期间给浙艺留下了宝贵的笛艺研究理论、系统的教学经验,以及逆境中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

      浙艺党委书记朱海闵在纪念馆落成典礼上致辞时表示,赵先生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激情,对教学的钻研与勤奋,对名利的淡泊与超脱,数十年来一直影响着众多弟子,乃至一代又一代浙艺人。

      赵松庭先生去世后,家人把许多遗物捐献给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他的手稿、曲谱、亲手研制的笛子,成为赵松庭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他给学生上课时用的卡式录音机、去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护照,他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他的印章、他使用过的文房四宝等,如今都陈列在纪念馆里,供后人追忆与研究。纪念馆的每件展品仿佛还留存着先生的温度。

    桃李天下 培育笛艺传人

      赵松庭先生在浙江艺术学校教学期间,培养了一代代笛子传人。詹永明、张维良、戴亚、杜如松等就是先生那时栽下的桃李。詹永明说,在浙江艺术学校就读期间,先生言传身教、严谨治学,他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风范,犹如兰花一样常驻学生的心间。

      赵松庭先生对教学要求很高,学生要重学艺,也要重学文化。“吹破一支笛,读破万卷书”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他在教学上善于启发引导,常编一些“赵氏口诀”运用在授课中,把复杂的内容简化为朗朗上口的条文。

      作为民族器乐教育家,赵松庭先生教学质量之高,授业者技艺之精,获得民族器乐界一致赞誉。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笛坛精英和有志从事笛子演奏的人,经常往杭州赶,因为这里有赵松庭。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导张维良回忆道:“40多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杭州拜见赵先生,他亲切、热情、耐心地接待我。因为我从无锡赶到杭州要坐船12个小时,先生说太辛苦,让我住在他家。”赵先生的家里总是住着学生,当时学生经济窘迫,赵先生总是让学生住在自己家,免得他们为食宿发愁。赵松庭先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代学生。

      由于全国各地赶来求学的人太多,浙江艺术学校索性在每年暑假给这些学生开了一个“竹笛进修班”,一开就是好几年。竹笛进修班里很多是各地歌舞团的民乐骨干,后来成为笛坛精英,如刘凤山、张红阳、甘少华、孙永志等。

      1989年,退休后的赵松庭先生担任浙江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学生邓世晖说,出去演出时碰到笛坛的人,一听他们来自浙江艺术学校,大家经常会说“是赵老师学校来的”。

      赵松庭先生嫡传亲传弟子一个个成就非凡,受惠于他笛艺教育理论的学生更是不知凡几。在浙江艺术学校期间,先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笛子教学和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上。他整理了《中国竹笛教学讲义》,并写出《中国竹笛教学方法》。1983年又出版《笛子演奏技巧广播讲座》,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玉笛飞声,散入春风,先生虽逝,松庭流芳。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先生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建立赵松庭纪念馆的想法由来已久。赵松庭纪念馆的落成是浙艺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之路,精心打造优质高职院校,进一步弘扬名师文化征程中的一件大事。浙艺将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学文脉传承和艺术精品创作,结合先生著作加强艺术理论研究,延续、弘扬先生的高尚品德和艺术精神。

      (文/王玲瑛 摄影/许杭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