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扶真贫 拔穷根

    —— 来自二〇一六扶贫日论坛的声音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7日 07版)

        在10月17日我国第三个扶贫日到来之际,2016扶贫日论坛16日在京举行。论坛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题,同时推出14个平行论坛。产业扶贫如何强化针对性,金融扶贫如何拓展特惠性,社会扶贫如何增进参与性?业界权威专家齐聚一堂,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献计献策。

     

    产业扶贫如何强化针对性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

     

        “发展产业能够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拔掉穷根。”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指出,产业扶贫的经济性决定了要注重投入产出效率,要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特别是各个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如何因地制宜成为产业扶贫发展的关键。

     

        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联系是否紧密,也就是针对性够不够,成为新时期评价产业扶贫成效的考量。

     

        “产业扶贫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反思。”作为长期关注扶贫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中心主任汪三贵指出,一些地方的产业扶贫没有充分挖掘区域特色,最后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富民产业反而变成了累赘。

     

        余欣荣认为,产业扶贫一要选准扶贫产业,突出特色,向特色要生产力和竞争力;要突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适合的龙头企业,引导返乡农民工、中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共享理念贯穿产业扶贫中,创新产业带贫机制,创新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受益机制,让贫困户贫困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要做优做强区域优势品牌,扩大品牌影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扶贫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业发展中贫困对象被边缘化,真正的贫困户并没有享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红利。“产业扶贫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发展,必须要坚持扶真贫,理顺贫困户和企业的关系,建立两者的利益联系机制,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汪三贵说。

     

    金融扶贫如何拓展特惠性

     

        扶贫开发如果不能用好金融资本,蓄满“资金池”,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就会面临金融“活水”制约,难以持续。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解学智指出,未来金融扶贫作用空间巨大。单就异地扶贫搬迁而言,到2020年之前,全国需要搬迁约1600万人、400万户,按每户20万元计算,仅搬迁成本就需要投入约8000亿元左右,其中的6000多亿元需要多渠道筹资。面对这么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投入必不可少。

     

        怎样通过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成为影响金融扶贫成效的要义。

     

        “定向、精准、特惠、创新应成为金融扶贫的基本原则。”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指出,定向是基础,要有效增加对贫困人口的有效金融供给,提高金融服务的广泛性、便利性、可及性;要精准对接扶贫规划和贫困人口的多元化需求,实现金融扶贫到村到户到人;要拿出过硬的办法,用一套政策组合拳,完善特惠政策安排,让贫困人口得到更有针对性更实惠的服务;要创新政策、产品、服务,实现产融结合,促进商业性、政策性金融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金融扶贫也要做好‘加减法’,优化资金投入结构,提高质量和精准度,优化配置效率,更加注重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杨子强指出,我们不要把金融扶贫工作简单地认为就是发放扶贫贷款。做好金融扶贫,特别需要加强金融知识的教育普及,帮助贫困人口更好地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现代金融意识,更主动合理地利用金融资源。

     

    社会扶贫如何增进参与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坚持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全国还有12.8万个贫困村,5575万贫困人口,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扶贫成本越高。”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指出,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扶贫攻坚,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要加大社会扶贫的探索力度,探索建立政府与第三方联合评估社会扶贫成效机制,加快推进社会扶贫立法工作,明确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社会扶贫的参与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强化社会扶贫资金的规范性管理和科学化运作,提升社会扶贫的效果和效率,合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梁健说。

     

        “在购买服务和金融支持等方面,要实行更加积极、灵活的优惠政策,鼓励扶贫济困的各种社会创新。”清华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名指出,要把购买服务和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支持小额信贷、公益金融、公益创投、微公益等探索上,鼓励用市场机制解决扶贫开发等社会问题的创新。还要在志愿服务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扶贫济困的队伍中来。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