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让校园适度拥有方言时空

    作者:王莉宁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6日 07版)

        近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部门制定有关政策,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青少年乡土文化教育。启动最早、发展最快者为福建闽南地区,江苏、上海、湖南等地随后也推动了有关工作。

     

        今年以来,方言文化教育持续升温:3月,12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中小学不再禁止方言,适当安排方言教育”;5月,北京市语委表示,将通过校本课程等推动北京语言文化传承;7月,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推出了第一部由官方发布的《上海方言学习教程》。

     

        我国是语言文化资源大国,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方言文化饱含着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营养,方言文化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了解并热爱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树立文化自信,延续文化基因。再者,公民语言能力将成为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学校应遵循语言习得规律,适时培育儿童“双语双言”或“多语多言”的能力。

     

        当前方言文化教育及其衍生的“方言进校园”“方言文化进课堂”等的内涵尚不明确,各地对其解读及实施的力度、范围也有所不同,故也存在一些争议。毋庸置疑,方言文化教育须在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适度推进,稳步实施。一方面,专业知识课堂要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的规定,方言文化教育不是让方言成为教学用语,也不是提倡把地方话学习纳入教学体系,而是让校园适度拥有方言时空,让方言文化之美得以传承弘扬;另一方面,在城市人口来源多样的情况下,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实施,不宜强行推广。

     

        对方言的最好保护就是适度使用。应允许中小学、幼儿园在课外说方言,让方言成为青少年日常用语之一。如果从家庭自然习得的母语在校园里获得了使用时间和空间,普通话和方言各司其职,和谐共存,就能避免二者的对立局面。校园里普通话和方言和谐共赢的局面,将对方言文化传承产生积极作用。

     

        方言文化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强调方言的工具性或功利性,而在于它是文化传承和情感维系的需求。“方言进校园”“方言文化进课堂”要挖掘并展示优秀的方言文化,让方言文化的魅力感染青少年,以此带动他们在家庭、社区、课外等领域愿意使用并传承方言,形成良性循环。各地基础教育部门可组织专家搜集整理本地语言资源,为不同学段的青少年编写多媒体形式的方言文化读本和乡土教材,试点开设方言文化校本课程,组织童谣传唱、学唱地方戏、方言经典吟诵等校园活动。

     

        (作者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