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乡村故事”里的红色基因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刘坤 李宏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6日 02版)
    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通城中学学生,课余为贫困户采摘菊花。吕文彬摄/光明图片

        【长征路·新故事】

     

        渝陕鄂三省市交汇处的重庆市巫溪县,是兵家必争的“巴夔户牖,秦楚咽喉”。1932年12月15日,贺龙率红三军主力翻越川渝交界的鸡心岭,在悬崖千仞的野猪峡“一线天”和危崖绝壁的七蟒峡战胜守敌,夜色中进驻通城镇大兴村。贺龙见驻地有面白墙,即令写上红军标语“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为了纪念红军,乡亲们编创了《十字红军歌》,还将红军驻扎过的地方改名为红路乡、红路小学、长红村和通红街,巫溪因此成为重庆市重要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80多年过去,巫溪的山峡依然峻峭。离巫溪县城72公里、离最近的乡场也有20公里的中梁乡石锣村是典型的高山村,全村1050人分布在600米至1600米的山坳间。2000年前,全村没有一段公路;2010年前,全村没有任何产业。村民全年靠玉米、土豆、红薯“三大坨”勉强维生。

     

        石锣村村支书匡后明立志要带领村民圆祖祖辈辈的公路梦。1999年,石锣村800多个劳动力用锄头、撮箕、石磙这些最原始的工具,硬是用9个月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17公里的盘山公路。

     

        有了路,匡后明和乡亲们一道决心将石锣村从“空心村”变成“实心村”。他先在村里办起了山羊养殖场,母羊下崽后马上带着母羊去贫困户陈清吉、陈清元家:“你们用这些羊下崽赚钱,3年后还我本羊就行。”陈清吉和陈清元各自向匡后明借了10多只母羊,如今每家都发展到了30只左右,每年仅靠卖羊就能赚两三千元。2013年至今,匡后明一共借给11个贫困户132只母羊,在全村发展了58个山羊养殖户,全村又种植了12万多株核桃,并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在核桃林种植了魔芋。2015年,石锣村成功实现整村脱贫。从红军精神中提炼出“艰苦奋斗、团结一心”的匡后明,带领乡亲将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今天的“金山银水”。

     

        渝东北的城口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时期全县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革命。地处秦巴高寒山区的城口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传承“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的基层党支部,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坚强脊梁。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2013年城口县高观镇双竹村支两委换届时,大学生村官王文明当选为村支书,另外3名党性强、有奉献精神的致富能手也被选进了村两委班子。

     

        城口县委县政府的贫困村驻双竹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一道进家入户“问计到户”,共问出脱贫方案38个,落实脱贫项目196个。村干部、骨干党员和致富带头人还和贫困户和“三留守”家庭结对帮扶,做到“帮扶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几年后,双竹村的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村电商发展起来了,全村人均纯收入也由3年前的3800元增加到了7900元,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重庆市生态示范村”和“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本报记者 张国圣 刘 坤 李 宏)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