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是分领域的。语言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运用,便形成各社会领域的语言生活。这其中,教育领域的语言竞争最为激烈。下面是些例子:
1.“儿童读经”现象。这种现象已经持续20余年,其理念是让儿童尽早接触古代经典,不求理解,只求会背。
2.现代“私塾”教育。许多城市时有出现,五经四书是其主要教育内容,也有再教点外语、武术的。
3.建议中小学教授繁体字。近些年,在“两会”等政治议坛上常能听到“恢复繁体字”的议论,其中常有在中小学教授繁体字的具体建议。
4.方言文化进课堂。十余年来,为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或为保护方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方一些方言区通过校本课程等方式,把当地方言或方言文化引入课堂。
5.中小学“双语教育”。汉语地区一些学校开展的“双语教育”,其实就是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全面培养中小学生的英语能力。
6.大学提倡用外语教专业课。一些大学以此作为大学国际化的指标之一,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或有利于招收外国留学生。
7.外语的高考地位。外语在高考中的地位及考试方式。这发生了不小变化,或降低分数,或退出统一高考。
8.“小语种热”。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除英语之外的外语人才,几乎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成因之一,是外语教育中的语种布局不合理。
9.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培养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双语兼通”之才,已有共识,但是不同民族地区,在开展“双语教育”时遇到的困难不同,教学效果和社会舆论也有较大差异。
10.汉语国际教育如何布局。孔子学院如何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等。
上面所列10项事例,涉及国家通用语言、外语、民族语、汉语方言之间的竞争,也涉及简繁汉字、文言白话之间的竞争。这些语言竞争,不仅出现在大学、中学,也出现在小学甚至幼儿园;不仅涉及内地,也涉及边疆、特区甚至海外。可以说,当前教育的各领域、各层级、各地区都存在语言竞争,而教育是语言竞争的热点领域。
教育领域的语言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课程,一是教学媒介语。开设哪些语言课程,受制于国家的语言人才需求,也深受国内国际语言市场的影响。比如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外语为俄语,八十年代之后英语成为主要外语。教学媒介语涉及教育主权,一个国家使用什么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常由法律规定。与语言课程相比,教学媒介语的语言竞争对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其所引发的语言矛盾乃至语言冲突也更为激烈。
激烈的语言竞争,是教育领域的语言处于活跃状态的表现,是社会语言需求多样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但也容易激化语言矛盾,引发语言冲突。语言、宗教、民族等领域,常常会成为社会矛盾的“喷射口”,社会矛盾最易用语言、宗教、民族的面目呈现出来;同时,语言矛盾等等也最易转化为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因而,教育领域亟须制定科学的语言规划。教育领域语言规划的制定,要有三大意识:
政策意识。贯彻国家语言政策有四大重点领域:教育、行政、新闻出版、窗口行业。在这四大重点领域中,教育发挥着基础作用,最为重要。因此,教育语言规划要符合国家语言政策,特别是关于教学媒介语的法律规定。
资源意识。语言是资源,掌握本族、本土语言主要是为了语言文化的传承,掌握外语主要是为了发展。个人掌握语言的多少及其水平,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拥有语言人才的多少及其语言水平,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关涉国家处理国内外事务的能力及水平。教育语言规划必须树立资源意识,开好各种各样的语言课程,丰富国家的语言资源,培养具有多语能力的现代公民。
规律意识。语言教育是有规律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同于其他能力的发展。儿童语言习得能力为何远超成人,至今仍未有公认的解释;仅凭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语言教育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规律,足以说明尊重语言教育规律的重要性。语言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语言教育遵循“母语优先、国家通用语言优先”的原则。
教育语言规划需妥善处理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教学媒介语问题。法律规定,我国教育机构的教学媒介语是国家通用语言,民族地区的教学媒介语是本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在实践中,民族地区需要处理好“双教学媒介语”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必须面对特殊情况下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现实,要给出法律层面的解释。
第二,语言课程问题。开设哪些语言课程,在哪个学龄段开设哪些语言课程,需要进行学术研究。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课程内容贫乏单调,第二语言的学习年龄开始较晚,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稀有外语语种的教育都明显不足,且语言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较为明显,文化性、学术性明显不足。
第三,汉语国际教育规划。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我们有汉唐的历史成就,但缺乏现代经验,需要借鉴,需要探索。关键之一,需要对汉语的身份有清晰的认识。汉语不只是汉族的语言,普通话也是国家通用语。汉语不只是中国的语言,海外华人也在传承。在华人较多的国家,汉语(华语)逐渐被视为这些国家的民族语言或“社区语言”,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许多国家都鼓励本国华人学习汉语,甚至鼓励不同族裔相互学习“社区语言”。当然,汉语还是许多国际组织的语言,也是许多国家的外语。汉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必须有“国际汉语”的视野。中国人支持汉语国际教育,不是怀揣一己私利也不应怀揣一己私利,而是在尽“目标语言国家”的责任。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中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汉语教育。
百余年来,教育领域一直是国家语言规划关注的重点领域,在国际化、信息化的年代,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就更加重要。应通过科学的语言规划,处理好语言关系,丰富语言生活,提升国家和公民的语言能力,减少语言矛盾,特别是要避免将语言矛盾转化为社会冲突。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国家语委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