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素描的力量

    作者:素云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6日 12版)
    血战湘江(素描) 黄其华、朱国栋、彭震中、周颢、郝孝飞
    人像写生(素描) 胡雨婷
    躯干(素描) 李志宇
    华之韵(素描) 庞茂琨
    弥失·池(素描) 王培永
    漫天大葫芦(素描)焦小健
    一个无尽的传说(素描) 李中辉
    别拍(素描) 覃超

        【聚点观象】

     

        线性审美形式贯穿中国造型艺术的始终,朴素的线描勾勒了物质世界的形质,也蕴涵了主客相融的神韵。《论语·八佾》中有“绘事后素”的说法,唐代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在黑与白、虚与实、疏与密、具象与抽象之间,我们得见古人对客观世界与艺术描绘之间关系的认识与把握。

     

        与东方传统的线描不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传统素描在方式方法上更注重对客观世界的写实性塑造。理性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使得素描的意义不仅在于构图、光影、轮廓、明暗、结构等,更在于其具有的精神上的超越。

     

        20世纪初,一批胸怀复兴中国美术理想的艺术家远赴西方学习,归国后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系统地引进西方绘画技法。无论从文化理念还是表现方法上,素描都成了学习西洋美术的起点与重点。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临乙等为代表的留欧艺术家,通过对造型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将素描艺术的精髓运用于创作与教学中。素描开始对中国固有的造型观念和造型方式产生影响,为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融入西方美学观和艺术表现形式开辟了新径。新中国成立以来,素描成为美术教学的基础课和美术创作的基本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美术新思潮的兴起,素描艺术的意义与作用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的崛起使得素描艺术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在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忽略了素描造型基础的作用,把目光投向了以观念为主的表现形式。基本功、造型基础愈显边缘化,素描逐渐失去了往昔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一大批青年艺术家用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拓宽素描艺术的边界,他们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观念,将不同流派的现代理念渗透到素描当中。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2016全国素描艺术大展”汇聚了来自全国9所专业艺术院校的师生素描作品近300件,既展示了各个学院素描教学的传统与特点,也体现了他们在传承与拓展素描语言等方面的成果。

     

        素描是造型的基础。很多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希望通过素描接近绘画艺术的本质,通过素描探寻造型世界的秘密。然而在架上绘画与写实绘画日趋边缘化的今天,素描还是艺术家或学生必需的训练手段吗?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如何使素描学习展示新的艺术生命价值成为全新的挑战。但无论如何,素描不仅仅是描绘眼前之物的简单机械性复制,更是艺术家对于内心之物的再塑造,通过对创作对象的描摹,素描创作最终描绘的是艺术家的内心及其艺术气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