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洛阳师范学院将迎来百年华诞,这是十数万洛师人翘首以盼、聚首共襄的盛典。
自创办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始终植根河洛大地,文脉传承,底蕴深厚。校名几经更易,校址数度迁徙,至毗邻邵雍故居,定校址于安乐,乘改革开放春风,始得发展扬帆,获“优秀师专”之美誉,厚蓄势勃发之力量。跨越新世纪,圆升本夙愿,抓发展先机,驶发展快车,强化内涵,彰显特色,成同类院校之翘楚。升本十年之际,学校重谋发展大计,从洛河南岸迁至伊河之滨,以水为韵,以文为魂,青砖灰瓦,汉魏阙亭,塑大学校园建设之典范;学校调高发展目标,从规模扩张到层次跨越,特色发展,转型发展,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学科引领,开放办学,扬百年学府腾飞之风帆。
风雨兼程 薪尽火传育桃李
洛阳师范学院前身为1916年8月成立的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在整个中师时期,洛师人历尽艰辛,坚持办学,彰显了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曲折发展中相继相承,在革故鼎新中发扬光大。伴随着战争炮火的洗礼,学校数易其名,校址多次迁徙,但办学规模日益壮大,培育了数以千计的中小学教员和行业人才。
学校创办之初,多方延聘名师,一批著名高校毕业的优秀人才被聘到校任教,可谓群星灿烂,精英荟萃。教师笃志教育、潜心治学、殚精竭虑,学生秉持理想、专心求学、刻苦钻研,使学校之滥觞,即底蕴深植,文艺兼修,教学相长,声誉渐隆。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远离了战争袭扰,迎来了崭新的和平发展时期。1950年2月,学校恢复重建;1958年被定名为“洛阳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洛阳师范专科学校与洛阳师范学校合并,恢复“河南省洛阳师范学校”校名。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1978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恢复和增设了169所高校,洛阳师范专科学校名列其中。20世纪90年代,国家规范高校校名,1992年4月学校更名为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从改革的春风中走来,洛阳师范学院一直秉持并发扬光荣传统,精心营造教师的摇篮,厚积办学优势,培植办学实力,“洛阳师专”的名字闻名省内外。1988年,学校被国家教委表彰为首批全国优秀师专。20世纪末,洛师人立下“让洛阳师院与新世纪同生”的世纪目标,全体洛师人期待着新世纪续写新的华章。
厚积薄发 跨越发展谱华章
藉世纪厚积之力,承百年进取之魂。世纪之交,经过全体洛师人的共同努力,升本夙愿顺利实现。2000年4月15日洛阳师范学院挂牌成立,成为学校层次跨越的标志,从此在本科层次上步入发展快车道。
2007年洛阳师范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为升本后快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2011年学校抓住洛阳市建设伊滨区的机遇,多方论证果断决策实施校区搬迁,为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洛阳师范学院抓住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机遇,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办学层次跃上新台阶,这是学校实现“两大新跨越”的重要里程碑;2015年洛阳师范学院抓住河南省特色学科建设的机遇,旅游管理学科获批河南省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实现了特色发展的重大突破,学校发展迈上更高方阵。
站在发展的一个个关键时期,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为学校发展增添新动力、创造新优势、成就新辉煌。洛阳师范学院始终高度重视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坚持“两提三增”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在综合财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积极推进以“刚性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资金运作进入良性轨道;推进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推进科研奖励政策改革,优化奖励项目,完善激励措施,极大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基本构建起了责、权、利相统一的两级管理体制。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使学校发展内涵建设和外延建设同步推进、固本培元、“五脏”同调、机体强健、运行高效。
洛阳师范学院在升本初期实施的学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在我国传统的本科教学计划模式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规范和完善,实行“学程分段”和“学业分流”。2003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计划,变培养规格的单一性为多样性,变学习内容的同一性为选择性,变修业年限的刚性为弹性。2009年洛阳师范学院坚持“大专业、宽口径、多方向、两分流”的原则,实施了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主体,以知识和能力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在“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提出“一体两翼三驱动”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启动“2+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将创新精神、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洛阳师范学院2001年颁布实施师资队伍建设“131工程”,2005年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紧缺专业的人才实行“提前引进”。“十二五”时期,学校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二级学院部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以3年为一个建设周期进行考核。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获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等人才项目200余人次。
升本之初,洛阳师范学院快速实现了由师范专业教学为主到教学与学科科研并重、协调发展的转变,遴选与建设重点学科,规范科研管理,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了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升本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共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0余项。目前,学校共有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功能导向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等22个重大科研平台,高级别科研项目、高层次学术论文数量等较2000年翻了数十倍。2016年洛阳师范学院入围国际ESI数据库排行榜,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这些指标标志着学校站在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上。
2011年在洛阳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洛阳师范学院果断决策,在伊滨区规划建设2850亩的新校区,实施整体搬迁,2015年底基本实现整体搬迁目标。学校新校区整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以水为韵、以文为魂、功能合理、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中国第一座建在主题文化园里的大学校园”。
植根于中原大地、河洛沃土、丝路起点的洛师坚持敞开胸怀、开放办学。升本以来,洛阳师范学院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等多个境外院校合作办学,开展了本专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互换、教师访学进修、科学研究等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学校致力打造“洛阳论坛”品牌智库,为洛阳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主办、承办“2015中国·河南自贸区专家座谈会”“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洛阳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和论坛,论坛成果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河洛文化,润泽洛师。洛阳师范学院把河洛文化研究和传播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处处彰显河洛文化精神。校园内建设有河洛文化数字图书馆、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河洛碑刻拓片博物馆、河洛地区地契博物馆、河洛古代文物陈列馆等河洛文化展示平台。其中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收藏河洛地区出土的古代墓志300多种,拓本1500余张,其特色收藏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先后成立了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河洛古籍保护与整理研究中心、河南省河洛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等8个省级河洛文化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2012年搭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实践新平台“河洛文化国学研修班”,被团中央确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教育”创新试点项目。
如今的洛阳师范学院,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正以昂扬的姿态步入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百年弦歌 继往开来再起航
抚今追昔,披星戴月、风雨同舟、英才荟萃堪荣耀;继往开来,携手并肩、师生共奋、鲲鹏比翼翱苍穹。站在发展新百年,洛阳师范学院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加快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弦歌漾漾,独领风骚誉华夏;薪火烈烈,再铸洛师新辉煌。意气见发的新百年,壮怀激越的新起点,志存高远的洛师人定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不久的将来,一个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将屹立于河洛热土!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