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穷山坳展新颜

    ——长征精神激励重庆綦江奔小康

    作者:本报记者 刘坤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3日 01版)
    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红军桥旧址。本报记者 周官正摄/光明图片

        【长征路·新故事】

     

        綦江是川南军事交通要地,自古就有“天下无事则已,有事黔蜀必变,黔蜀变则綦江必先被兵”之说。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第一、第二师8000多人,在周恩来等同志的率领下到达重庆綦江区石壕镇。当晚,部分红军宿营石壕,有的睡在街巷,有的睡在道旁,有的睡在老百姓屋檐下,即使被老百姓请到屋里,也不乱动老百姓的物品,并在离开前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纪律严明、亲民爱民,红军很快赢得了石壕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石壕镇梨园村村民李克春小时候经常听祖父讲起红军的故事。他告诉记者,红军离开石壕时,因担架不够,把杨延河等4名重伤员托付给他的祖父李树清照顾。“爷爷把4名伤员背到附近岩洞隐藏起来,每天给他们送饭、治疗,有两位因伤势过重去世,后风声渐松,爷爷便把幸存的另外两名伤员背回家照顾,直至痊愈。”

     

        据记载,中央红军长征过綦江,形成红军主力直逼重庆的军事态势,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为四渡赤水赢得宝贵战机。同时,红军还与綦江人民建立了同甘共苦、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鱼水深情。如今,石壕红军烈士墓、红军桥等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资源,长征精神更激励着綦江人民坚定信念,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大步向前。

     

        “有女不嫁万隆山,天晴落雨把门关。一天三顿沙沙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这首流传甚广的民谣,是昔日綦江石壕镇万隆村的真实写照。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万隆曾是綦江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当前,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万隆村正积极培育产业龙头,以旅游促发展,打造高山休闲旅游名村,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在万隆村“高山生态草甸”花坝和“世外桃源”李公坝,走在高山玫瑰、维多利亚薰衣草等各类鲜花丛中,闻着沁人花香,云雾从身边飘过,仿佛置身仙境。依托日渐成熟的花坝旅游度假区,万隆村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实现稳步增收。

     

        因煤矿关闭而失业的万隆村村民赵志成,于去年7月进入花坝旅游度假区担任景区观光车驾驶员,每月固定收入3200元,同时种植一些特色农产品进行销售,家庭收入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我喜欢现在的工作,离家近、收入高,日子越来越好了”。

     

        与赵志成同村的穆世华则在景区附近经营起了农家乐。他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时农家乐每天都会满客,而且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一年纯收入能达四五万元”。据统计,目前万隆村拥有农家乐43家,餐饮日接待能力1.2万人左右,住宿日接待能力4500人左右。“旅游围绕扶贫转,产业围绕旅游转”的布局正在逐步形成,花坝糯玉米、花坝山羊、野生蜂蜜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红色石壕,美丽綦江,如今,长征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传承。荣光之下,曾经的穷山坳正在焕发新颜。(本报记者 刘 坤 张国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