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车轮上和书架里”的书记

    ——追记贵州晴隆原县委书记姜仕坤(中)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晋荣 吕慎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1日 04版)

        【时代先锋】    

     

        晴隆人茶余饭后,喜欢到县城南郊的晴隆山锻炼,再有兴致些,登高上顶,抵达二十四道拐观景台,俯瞰这段著名弯道。

     

        二十四道拐为抗战时期史迪威公路中段,是一段由二十四道弯构成、设计精巧的公路,从晴隆山山脚的大水沟至鸦关关口,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6米,在60度的斜坡上以“S”形顺山势而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抗战期间,日军阻断海空运输线,二十四道拐成为公路运输线上的必经险关,然而弯急路窄,车祸频繁。美国盟军会同晴隆各族千余民工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施工改造,竣工后的二十四道拐保障了国际援华抗战物资顺利到达前线,被称为抗战史上最伟大的弯道。

     

        然而,长久以来,这一世界公路奇观却一直埋没无名,晴隆人守着自然跟历史馈赠的金饭碗在穷圈子里循环往复,以至于当姜仕坤提出依托“二十四道拐”,整合晴隆旅游资源发展山地旅游时,保守的思路带着它固有的惯性,压来重重质疑:“就那几个土拐拐,有什么好看的!”“连个像样的酒店都没有,谁来旅游啊?”

     

        姜仕坤心中却非常有底。作为书写过“抗战生命线”辉煌的“历史弯道”,这些“土拐拐”是唤起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活化石”,也是晴隆目前对外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对焦点。

     

        姜仕坤带领县领导班子先重建位于二十四道拐和晴隆县城之间的安南古城,打造史迪威小镇,又配套进行县城街道立面改造,以民国建筑风格恢复了历史古镇。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因此在晴隆拍摄完成。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二十四道拐》在央视热播,晴隆第一次为世人瞩目。他随即策划一系列活动:重走二十四道拐、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汽车爬坡赛、森林越野赛……2015年国庆长假,慕名来晴隆旅游的人数已达到10万人次。晴隆的餐馆、旅社更是从2014年以来就在大小黄金周时全部爆满,游客不得不往兴义、普安、关岭等地方入住。“历史的弯道”在姜仕坤的手中成了晴隆发展的快车道。

     

        这个只有中专学历、农民出身的县委书记何以有如此眼界?姜仕坤的韬略来自于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姜仕坤生前居住的宿舍,空空如也,唯有一盒盒西药装满塑料袋,厨房里熬好的中药因久未挪动,已沉淀分层。比药还多的,是书。桌子上仍旧摆着翻开未看完的羊养殖和建设新型城镇化方面的书籍。

     

        “姜书记爱书”,人人皆知。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除了装文件,还要装书。驾驶员朱黎家说:“姜书记到外面出差,必定是去书店。”他去世后,女儿田姗灵小心整理父亲宿舍里的书,整整装满7个编织袋。他自己得了书的好处,就更乐意把这好处介绍给周围的人——平时话不多的他,除了下乡跟老百姓座谈时有聊不完的天,和周围人说得最多的工作之外话题就是书。

     

        他乐于为人推荐好书,但跟随了他很久的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贺伯果跟他逛书店时却挨了说:“我拿了一本流行书,想赶赶时髦,姜书记看见了,严肃地告诉我年轻人应该多看历史经济类的正规书,用以沉淀自己、涵养学问”。

     

        因为这些积淀,他想出了以布依族吊脚楼的模式做成“羊吊脚楼”,治好了晴隆潮湿导致的羊腐蹄病。带着这些积淀,他又走遍了晴隆每一寸土地,指导乡村发展的实践。人们除了叫他“羊书记”,更称他为“车轮上的书记”。

     

        8万多公里,是姜仕坤的公车一年的里程数,平均每天200多公里。听到这数字贺伯果并不惊讶,点点头说:“他一直都在路上。”

     

        “我跟书记开车的这些年,经常下乡,或到贵阳、兴义开会、跑项目,非常辛苦。我今年35岁,比他年轻11岁,将心比心,他怎么撑得住?”陪伴姜仕坤六年时光的朱黎家累并感动着。

     

        就是在这8万多公里的路程中,他访遍乡亲,深切了解了群众的心愿与想法,实现了涉及2000多亩地、238栋民宅征拆过程中群众上访零纪录。

     

        他身后,晴隆焕然一新,迎来新生:沥青道路干净清爽,交通标线清晰,信号灯闪烁,车行畅通有序;县城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万多;全县城镇化率从17.5%提升到33.55%。(本报记者 李晋荣 吕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