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9日 星期日

    老区巴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张筠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9日 01版)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作为革命老区,地处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的四川巴中,教育一度滞后。近年来,巴中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思路,从最困难的地方、最薄弱的环节抓起,把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高贫困群众受教育水平作为优先任务。

     

        巴中的每一所中小学,从2012年起便与成都七中等知名学校开通网络同步教学班,山区孩子能与城里学生共享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巴中教师从同步教学中开阔了视野,学习到了全新的理念和最新的方法。近年来,巴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截至目前,该市共建成班级多媒体教室8300间,覆盖了乡镇中心校以上85%的班级,全市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宽带接入率和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率均为100%。

     

        为助力教育脱贫攻坚,巴中全市教育系统坚持把优质普高招生计划的50%以上均衡下达到区域内初中学校。从2016年起,全市公办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中拿出2%,专项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

     

        家住巴州区的何星是一名大二学生,弟弟正在读高一,母亲常年患病,一家人全靠父亲打工维持。今年6月,父亲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无奈之下,何星向巴中市教育局贫困学生救助中心求助。中心将何星列为扶贫助学的资助对象,为其解决了资助资金,还帮助其申请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联系了对口帮扶。何星说:“我们姐弟俩有了继续完成学业的底气。”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巴中市构建起了卓有成效的帮扶体系,保障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巴中坚持“资助对象、资助项目、资金投向、资助成效”的“四个精准”,全市已建立了7.5万名贫困学生动态数据库,确保7.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优先享受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等政策。同时,巴中还同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发放助学贷款,已累计贷款资金7700万元,帮助1.4万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巴中更注重打造一支扎根基层的优秀教师队伍。近年来,巴中市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采取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乡村义务教育学校补充音体美教师可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直接考核招聘、乡村教师评职称不作外语成绩和发表论文等要求、落实每月400元至1000元的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打卡直发、加快建设教师周转宿舍等措施,为建强师资注入了活力。近年巴中共充实5100多名新进教师到农村任教,多渠道培训教师24万人次。一大批扎根乡村教育的先进典型相继涌现。通江“夫妻小学”教师廖占富、张兴琼先后入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师德楷模”,平昌岳家小学教师吴文兴荣获“中国好教师”称号,南江“夫妻小学”教师陈果、张蓉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先后有100多名教师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

     

        巴中市委书记冯键表示,要将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手段,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全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

     

        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巴中将建设第一所大学——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和两所“国家中职教育示范学校”。依托职业院校,巴中已对贫困群众、返乡民工、基层干部等培训56万人次。此外,巴中今年将开工新建城区公办幼儿园9所,计划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届时可提供学位3200多个,真正筑牢红色巴中教育脱贫攻坚的基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