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6日 星期四

    让中国杂技走向世界

    ——记重庆三峡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的转企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刘道春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6日 02版)

        去法国的巡演因为在美国演出场次太多,最后没能前往;去意大利演出的合约,因为好几个演员正谈婚论嫁不得不放弃——重庆三峡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为,最近屡屡陷入这类“甜蜜的烦恼”。

        “2011年筛选去欧洲的演出单位,我们在六选一中以绝对优势胜出。整个演出季,能容纳2000多名观众的表演场,上座率始终超过8成。很多部长级的官员都自己购票来看表演。”王为说。

        重庆三峡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所在的重庆市万州区,是位于三峡库区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至今还保有三峡杂技艺术团等5个区级专业文艺院团。万州区委区政府近年来按照“一团一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对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剧团实施转企改制。

        转企改制成为国有文化公司的重庆三峡杂技艺术团成立于1956年,从1986年开始接受文化部等国家部委派遣,累计开展商业演出4000余场,观众超过700万人次,创利1700多万美元。王为用3句话概括过去30年在国外演出市场的最大收获:访问演出赢得信誉,初识市场;广泛联系获取信息,寻找市场;商业演出取得信任,占领市场。“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从寻找市场到拓展市场,这是三峡杂技团过去30年走过的路,也是许多专业文艺院团正在走的市场化改革之路。”王为说。

        “市场化生存”成为三峡杂技团转企改制后的首要目标。1996年三峡杂技团在香港首次商演成功后,趁热打铁连续到日本、泰国、柬埔寨、韩国等周边国家演出,逐步为自己赢得在国际商演市场的名声。2004年在美国首次商演后,又与美方签订连续3年的演出合同,从而打开了欧美市场。20年间,三峡杂技团的商演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让中国杂技从三峡走向了世界。据王为介绍,转企改制前杂技团要自筹20%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所以一直没有什么积累。转企改制后,杂技团流失了六七个骨干,《肩上芭蕾》《颈脖高椅》等几个品牌节目一下子没人表演了。为了拓展市场,公司成立艺术委员会,一方面创作编排《少儿顶功》和《呼啦圈》等原创节目,一方面学习国内外商演市场上受欢迎的节目。表演《呼啦圈》的演员,能让呼啦圈在身体的9个不同部位同时转动,目前仍是同类表演中的“绝技”,《少儿顶功》还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奖。

        创新、拓展和坚守赢得了更大的商演市场。改制前,三峡杂技团平均每年演出约200场;改制后,公司平均每年演出300多场,最多的一年演出了500多场,其中四分之三是应邀在国外演出。对于改制两年来的辉煌,王为和公司编导马晓军都只是“谨慎乐观”。“杂技有其特殊性,一是演员的舞台黄金时间短,是典型的‘青春饭’。二是节目准备时间长,一个表演节目至少要排练5年才能上舞台。所以商演太多,其实也会影响艺术水平。”马晓军说。王为则担忧“过去五六年时间,我们没能引进一个新人。”他说,“三峡杂技艺术要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素养,要通过杂技表演艺术地展示底蕴深厚的三峡文化,我们还面临很多挑战。”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刘道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