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5日 星期三

    人文教育是一流本科的主色

    作者:曲建武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5日 07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新视点】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办好一流的本科教育。把本科办好没有错,但是总的感觉是谈论科技教育的多,谈论人文教育的少;谈论科技教育的举措多,谈论人文教育的举措少。笔者以为,今天的一流本科需要加强科技教育,但更应加强人文教育,因为一流的人文教育是一流本科的主色。

     

    不忘初心

     

        谈到大学的人文教育,自然要追溯到大学的源头。大学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大学开过的课,现在如果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划分为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两大类。但众所周知的是,大学是人文的产物,科技只是近代的事。纵观中外大学近千年的历史,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社会制度怎样变化,人文教育总是大学文化不变的根。大学一定要“不忘初心”,牢牢固守住人文教育这个根,如若失去这个根,大学就不称其为大学,而是“工厂”“培训中心”,是锻造“器物”的场所。

     

        墨西哥有则故事:一群人走着,突然有个人站住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走了?”他说:“我突然发现我的灵魂没有带上。”“灵魂”没有带上,行走还有意义吗?这就像我们要建设“一流本科”,它的科学内涵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带上本应带上的东西一味地匆忙上路,不仅会忘了我们是从哪里来,也会搞不清楚我们应该往哪里去。对于一流本科而言,人文教育就是自己的“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是人文教育可以为科技教育把握方向;二是人文教育可以为科技教育提供精神动力。

     

        从前者来看,任何人的学习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的,都有明确的价值指向。问题是如果科技教育不以人文教育为基点,科技教育怎能找准前进的方向?这样的科技教育又有什么意义?难以忘记“复旦投毒案”的林森浩在法庭上最后陈述中的几句话:当我还在自由世界里的时候,我在思想上是无家可归的。没有价值观,没有原则,无所坚守,无所拒绝……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我而言,是很不清晰的……同时,我也希望,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能从我身上吸取到教训,引以为鉴!林森浩终于明白了毁灭他的正是对人文的不屑一顾。从后者来看,任何人的学习,都需要精神力的推动,一流的人文教育恰恰可以解决精神推动力的问题。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怎样才能“根绝一切犹豫”、排除“任何怯懦”?科学教育本身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人文教育来帮忙。

     

    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活跃的积极的人格心灵的“唤醒”

     

        一流的人文教育需要一流的人文课程。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课堂教育是由课程组成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体现人文教育主色,首先必须开设好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从问题的视角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一些高校抓人文课程建设总没有像抓科学教育课程那么“来劲”、那么有“章法”。说得严重些,一些高校本来人文教育课程与科技教育课程就不成比例,还要在“美其名曰”加强一流本科建设的大帽子下削减人文课程。更有甚者,武断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了一流本科建设。”上述问题的存在更是提醒我们,在我们大力加强一流本科建设的呐喊声中一定不能弱化了建设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人文课程的声音。当然,一流的人文课程需要有一流的人文教师。眼下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文教师队伍人员不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教师为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没有几所高校达到了规定的师生比。

     

        一流的人文教育还需要一流的人文环境。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闲时,时时都育人;学校无闲事,事事都育人;学校无闲处,处处都育人。人文教育还有这样一个特点:需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懂得这样的道理:今天不爱校,明天难爱国。因此,我们总是教育我们的学生要爱校如家。可是如果进校不如家,怎能爱校如家?有些就是我们教育者的问题,不要责怪我们的学生。一次我在一所大学的墙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再见了!‘吃饭’大学。”我问来往的学生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问像捅了“马蜂窝”似的,学生们从食堂到宿舍、到图书馆、到活动场地,给学校罗列了无数条“罪状”。从人文的角度,我们建一流本科能不能从给学生提供既经济实惠又美味可口的饭菜研究起;从给学生提供既舒适又安全的寝室住宿研究起;从新生报到能喝上既解渴防暑又免费的绿豆汤研究起……仅仅是钱的问题吗?是心中有没有学生的问题。

     

        德国教育家施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本质作用有三个:发展的养护、文化的传递、心灵的唤醒。真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活跃的积极的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曲建武,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