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3日 星期一

    长安大戏院:戏迷的大本营

    作者:宋如敏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3日 07版)

        【演艺聚焦】

     

        北京长安大戏院重张20年了,如今已成为戏迷心目中的戏曲演出大本营。20年间,演出用场7373场,平均每年368场,平均用场率101%,平均上座率75%,共接待了435万名观众。同时,有45个剧种、10万多名演员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采。在剧院经营上,长安大戏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996年9月27日,原西单路口的长安大戏院在停业、拆迁15年后东迁重张,“长安”的老观众望着大门上面“长安大戏院”五个大字既亲切又欣慰,但是看着豪华、崭新又陌生的剧场,又难免心怀忐忑,这还是咱们的老“长安”吗?

     

        “老长安什么样?”据说重张前,长安大戏院经理赵洪涛借请吴祖光先生为剧院开台新戏《白蛇传奇》题写戏名之机,虚心向吴祖光、新凤霞夫妇求教。“首先行市不能低”,凤霞老师热心地说,“一个戏院有一个戏院的行市。我当年就是天桥的,我的《刘巧儿》就是在天桥演的,戏演得好,行市越来越高,就被西珠市口的民主剧场请去了,还是场场客满。长安戏院知道了,正好有个演员请假,就让我去救急。结果,我连升三级占住了长安。但是我始终知道长安不是谁都能去的。长安的观众厉害,就是长安的场务员都有很高的素质。有一天我演出,观众掌声不断。我很是得意。演出后有位场务员大姐跟我道乏说,‘新老板您辛苦啦!’我一听她话里有话,就向她征求意见,她告诉我,‘您的疙瘩腔确实好,但是越好越不能多给,一多就贫了,艺尽人缘散……’我一听,恍然大悟,且受益终身。对长安自然敬畏三分。不过,行市要高,门槛要低。剧团和剧场要并力求财,长安尤其要与观众和演员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

     

        新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长安大戏院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以谦卑的态度认真倾听观众的声音,观察观众的喜恶。演出什么戏,请哪位名角,举办什么活动,都有观众的参谋。

     

        重张后,为了暖场,“长安”根据观众的意见首先推出了驻场大戏《白蛇传奇》《梅花香韵》《铸剑情仇记》和《碧波金鳞》等,保证了“长安”天天开锣,天天有戏,打出了名声,唱暖了场子,聚集了人气。接着与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联袂推出了“研究生班演出专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代名角争相演出了他们在研究生班精心打造的传统经典剧目。他们那青春的朝气,千锤百炼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和观众百看不厌的骨子老戏立即牵引住了京城老戏迷的神经,一时间,长安大戏院连演连满,而且大多数观众不看什么戏,只点演员的名字,只要是他们心仪的名角就会毫不吝惜手中的钞票,以致一票难求。事实再次说明,一个剧团,一个剧目,一个剧场最敏感的神经就是“角儿”。从此长安大戏院成为全国许多新生代名角发迹的宝地。

     

        为发掘、培植更多的名角,“长安”开始主动出击,首先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精选30岁以下的有希望的青年演员,特别是尚未引起关注的新苗举办专场,以便引起大家的关注。有些外地的新苗,特邀在北京演出后通过电视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始得到重点培育,很快成为当家主演。“长安”同时也关注着昆曲、评剧、河北梆子、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弹、大鼓、河南坠子等地方戏曲,邀请、支持外地剧团进京演出,不仅给他们提供种种方便和优惠,还主动为他们出谋划策,使他们在北京演出有在当地一样的感觉。

     

        长安大戏院的纪念演出十分有名,如谭鑫培150周年诞辰演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王少楼、孟小冬等艺术大师的纪念活动,特别是比较式微的言(菊朋)派、奚(啸伯)派、黄(桂秋)派、徐(碧云)派、麒(周信芳)派的艺术传人以及男旦演员、武戏演员专场等,让戏迷大过戏瘾。同时,“长安”从学术方面组织的余叔岩“十八张半唱片”的欣赏晚会,也让许多顾曲者回味无穷。

     

        长安大戏院的品牌项目除了每年春节的吉庆大戏《龙凤呈祥》《金榜乐·御碑亭·大团圆》《红鬃烈马》《四郎探母》外,还有“六一”的少年儿童京剧专场,七夕的黄梅戏《天仙配》和中秋节的全球华人京剧大团圆晚会。当然,长安大戏院最为人称道的是被称为京剧最高水准的老艺术家九九重阳大聚会。演唱者分为甲子、古稀和耄耋三个部分,大都是曾经在全国各地京剧舞台上独自挑班、叱咤风云的一代名优。这台演唱会通过电视直播,不但在全国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得到全球京剧戏迷的热烈欢迎,已经延续了10年,成为海外游子一年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盛事。参与此盛会的老艺术家也以此盛会为晚年最大的安慰,可谓深得人心。

     

        而最让“长安”的观众感到实惠、感到贴心的则是每月两次的星期日早场的“走进长安京剧之门”的票友联谊会。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戏迷票友不远百里、千里,长途跋涉来到“长安”一显身手,以偿夙愿。他们不仅自唱自娱,大过戏瘾,而且可以欣赏到自己所喜爱的京剧演员的现场演出,甚至还可以现场交流,联网建群,实现自己的梦想。2014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一夜的大风雪,以至白茫茫的百里长街上难见人影,唯有长安大戏院前人头攒动,争相入场……

     

        20年来,长安大戏院的硬件设施变化不大,然而软实力却是今非昔比,它与全国几乎所有的京剧院团、戏曲院校、京剧票房、流派传人、退休老艺术家和有关学术单位都建立了联络网和档案信息资料库。看好戏园子,请得来角儿,留得住观众,长安大戏院就这样成为戏迷们的大本营。

     

        (宋如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