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权威解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日前,记者就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采访了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曹可强。
记者: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两者是什么关系,如何深度融合?
曹可强: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基础。全民健身不仅可以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达到增进身体心理健康的目的。
推动两者深度融合,首先要全面理解健康的概念,并不是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而应该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其次,将预防疾病的关口前移,将体育健身融入大健康的概念,突出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再次,增加体育健身知识,帮助居民建立“每天坚持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理念,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最后,增加运动康复、体育保健、损伤防护等内容,将健身、休闲与健康促进融为一体。
记者:我国全民健身开展情况如何?国民身体素质相比其他国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曹可强:我国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几组数据可以说明: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较大幅度增加,2015年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所有市(地)、县(区)中,50%以上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年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已经超过170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救助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达到12万人。
现阶段,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是相匹配的。但是,有些现象必须引起警惕,比如最近网络上出现一个词“葛优躺”,从表面上看是快节奏工作状态下的一种休息方式,看起来很舒服,但实际上,内含潜在健康风险——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缺乏锻炼,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患者数量显著增加。
记者:《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这个目标能实现吗?
曹可强:从该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结果来看,目标应该能完成。但完成这个目标的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提高农村人口和中青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目前参与人群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现象,即青少年学生和中老年人群参与度较高,中青年人参与度较低。所以,还需要广泛宣传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大众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记者:实现“4.35亿人常锻炼”这个目标,政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曹可强:我认为,政府要解决好三个课题——去哪儿练,跟谁练,练什么。
首先就是提供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公共体育场地服务,解决老百姓去哪儿练的问题。在挖掘已有体育场地的潜力基础上,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新建体育场地设施。另外,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商业性经营单位公益性开放体育场地。鼓励体育部门与绿化部门合作,促进城市绿地与体育设施的完美结合。鼓励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
其次,加强健身指导服务,解决跟谁练的问题,比如每万人至少配备1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项化培训。
最后,解决练什么的问题。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居民创新体育健身项目,丰富健身内容,注重个性化体验,使参与者从体育健身活动中获得幸福感。
(本报记者 叶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