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9日 星期四

    辽河口最后一个领号人李子元——

    莫让渔家号子成“绝唱”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本报通讯员 王敏娜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9日 05版)

        早前,在辽宁盘锦开海节上,伴着铿锵有力的渔家号子,辽东湾畔第一渔镇二界沟千帆竞渡,驶向辽东湾腹地水域张网捕鱼。

        听着这久违了的声音,84岁的老渔民李子元激动不已。想当年,他是二界沟响当当的第一领号手,如今,先进的捕捞工具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渔家号子也随着领号人的老去逐渐消失。

        9月18日,记者采访时,尽管李子元老人身体有些不适,但还是现场演唱了一段打樯号,不足两分钟的演唱,节奏明快、气势磅礴。

        辽宁海岸线蜿蜒曲折、绵延悠长,沿海而居的人们靠海吃海,自古便以打渔为生。而打渔需要渔民集体协作方能完成,渔家号子因此而生。“渔家号子是渔民在渔事作业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劳动号子,曲调独具韵味,被列为渔歌的一种。”盘锦市文化广电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明告诉记者,它的形式是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唱,通过一唱一和,众人的意志和步调得到统一。

        渔家号子十分生动。捕鱼的过程中每一种具体的劳动,都有特定的号子加以配合。

        “打樯号是辽河口最为典型的渔家号子,在全国都不多见。”李子元言语间满是自豪。年轻时的他也曾走南闯北,去过外地一些渔业捕捞队,但从来没有听过家乡的打樯号。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杨久盛在20世纪80年代曾参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辽宁卷的编写。他告诉记者,书里收集了一些渔家号子,但打樯号只有盘锦大洼的一首。在那之前,杨久盛还曾应上海音乐出版社之约,参与《中国渔歌选》的选录。该书最终于1989年出版,收录了选自国内沿海地区的340多首渔歌。记者翻阅了一遍,其中并无打樯号。

        “打樯只有在泥滩上才能进行,而国内其他沿海地区的海滩基本都是沙滩。”张明说,这可能就是打樯号比较罕见的原因。

        在海里打樯,用樯张网捕鱼是二界沟渔民惯用的打渔方式。樯张网是一种有“腿”的网具,它的“腿”就是樯桩,每年捕鱼期之前,渔民都会趁落潮水浅之际,把一根根樯桩夯进海底,再把网拴挂在桩上,用以张捕鱼虾。

        打樯绝对是个力气活。樯桩采用的是十几米长,30厘米粗的圆木,本身就十分笨重,再将其竖起来夯入海底就更费力气了。

        在现代化机械设备匮乏的年代,二界沟渔民打樯完全靠大伙的合力。他们沿着船身将樯桩竖起,再顺着和垂直船身各横绑一根木头,当作踏板。三面踏板按比例站一定的人数,众人用脚力将竖起来的樯桩踩入海底。

        这项渔活儿一般至少需要十几个渔民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个时候就需要渔家号子来统一众人的动作,而这个号子就是打樯号。

        当和号人每一个“嗨”字脱口,大家就要一起在踏板上猛踏一脚,把樯桩向海底深推一层。虽然和号人都手里抓着从船上牵引过来的飞绳,用以维持平衡,但是一旦有人没听号,踩花点子,很容易被弹入海中,因此喊号人都要注意把握节奏。

        和李子元同期的领号人共有9个。这些年他们相继离世,只剩下李子元和另一位领号人,但这位领号人由于身体不好,已经不能喊号子,李子元成了二界沟渔家号子最后一位领号人。眼下,最让他担心的是二界沟渔家号子的传承。他忧心忡忡地向记者倾诉:“我担心自己没了,咱这儿的渔家号子也就失传了。”

        “去年盘锦市文化广电局了解了二界沟渔家号子的情况后,便着手进行调查、整理,于去年年底将其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今年开海节派上了用场。”张明对记者表示,“我们会尽可能地抢救、录制渔家号子,虽然二界沟渔家号子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但我们希望它能在舞台上重生,成为海上信天游,在人们中间传唱。”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本报通讯员 王敏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