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本报桂林9月27日电(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陆燕)“过去,乡亲们闲暇时间常去打牌喝酒。经过一段时间的文明创建行动,如今,村民都集中精力搞‘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经济了。”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滨村村民杨才明说。近年来,恭城立足瑶乡实际,在悉心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村“种文化”,户户“抓家风”,不但美化了环境,也净化了心灵、文明了乡风。
为了深入培育道德文明,恭城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瑶族文化进校园”“小手拉大手、道德齐步走”“文明礼让斑马线”“三关爱”志愿服务等活动,把瑶族优秀文化、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014年,观音乡水滨村获得自治区文明村荣誉称号。水滨小学和莲花小学也相继开展“瑶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中,热心的村民给孩子们开设吹笙挞鼓舞、舞龙舞狮等业余文艺课,并组建了少年文艺队。水滨村复兴传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很快向外扩散,邻近的狮塘、蕉山等村子也纷纷组建起文艺活动队,沉寂多年的山村又热闹起来。
恭城还把传承、培育好家风家训与“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红岩、北洞源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一批农户被评为市、县级“十星级文明户”;深入开展道德模范、美德少年、身边好人以及“弘扬家风家训推进乡土化建设”“发展效益农业争做新型农民”等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培育新乡贤,掀起了一阵阵“文明风”,涌现出一批全国劳模、自治区劳模。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恭城立足农村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实际,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思路,传承“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吊脚楼”等瑶族民居元素,全域规划建设,高标准完成7个集镇和500个村屯规划,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生态农业是几代恭城人经营得来的“金字招牌”。“我们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高标准,以‘五改十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邓晓强告诉记者,全县沼气入户率达89.7%、森林覆盖率达81%、农村道路硬化率达98%,农村群众全部喝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建成一批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农村垃圾与污水处理“两个全覆盖”。
恭城乡村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受到各界好评。去年在恭城召开的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上,与会代表认为,恭城把乡土特色建设示范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依托山水环境,因地制宜推进环境改造,既留住了乡愁,又提升了旧房的居用功能,探索出了一条低投入、高效率改善人居环境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