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

    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

    作者:庞学铨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8日 14版)

        【学术笔谈】

     

     编者按

     

        哲学是为解决人类生存所面对的问题而产生的,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但反观国内哲学研究现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哲学逐渐走向抽象思辨而日益疏离于生活的图景。生活体验是美学的来源,美学也影响着个体对美的认知,但知识性话语的逻辑构造及其体系的封闭性,却导致美学与生活渐行渐远。哲学应当以何种方式面向现实生活?如何重建美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事关人类生活本身,也事关哲学、美学的发展。本版今天特刊发两篇文章,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并希望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讨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一种可称之为“实践理性转向”的新动向,强调关注现实、研究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生活条件、人及其生存的环境、人自身的创造性活动、生存意义及现实中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在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一转向的理论表现主要有存在论现象学、心理(精神)分析学、诠释学、社会批判理论以及身体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哲学等。

     

        事实上,这种关注现实、重视实践的哲学“转向”,早在19世纪中叶便由马克思开始了。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马克思就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批判旧哲学,开拓新哲学,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语境下的实践,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与包括人在内的生活世界之间的交互活动。因此,马克思哲学主要不在于镜像式外观性地折射和解释世界,以形成某种完备系统的理论,而在于从实践的观点看待人,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并以生活为轴心展开其内涵与价值,并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实现世界和人自身的历史发展。这正是马克思哲学有别于其他全部哲学的根本之点,现代西方哲学的“实践理性转向”,依然没有超越文本与理论而转向现实与实践,正如伽达默尔所说,实践哲学的伟大传统继续存在于一种对其哲学内涵有所了解的解释学之中。

     

        观照当下国内哲学的境遇,可以说基本处于这样的现状:纯理论哲学及其文本研究成就巨大,但着力于文本阐释乃至重复概念游戏的现象也较突出;哲学主要是哲学家和哲学研究者圈子内的事,但各个圈子即不同二级学科过度专门化甚至彼此壁垒森严;少数研究者开始关注生活和实践领域的哲学思考,但总的来说,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仍较疏远,生活世界并未成为哲学关注的重要领域。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情形也大体如此:研究者或持守纯学术化的研究取向,停留于文本梳理与原典诠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旨归;或着力于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希图对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哲学导向,结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生活世界特别是日常生活领域被疏离。如此,造成大众对哲学的陌生甚至逆反,更谈不上使哲学成为生活之必需、人们自觉的需要了。

     

        这种现状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若以西方理论哲学的形态来衡量,关于生活的思考与思想,是否可以叫作哲学?这样的提问并不是臆想,冯友兰、张世英等著名学者便认为,我们今天讲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思想,是就中国典籍中一些同古希腊哲学相似、相通的内容而言的,如先秦的“诸子之学”、魏晋的“玄学”、宋明清的“道学”“理学”“义理之学”等。也因此,只有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的某部分可以用西洋哲学名之者,才可谓之中国哲学;中国学者只有可以用西洋所谓哲学家名之者,才可称为哲学家。眼下认同或主张类似观点者,不在少数。

     

        实际上,以西方理论哲学为标准来衡量和裁判哲学的观点,是可以质疑的。30年前牟宗三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解释熊十力先生的“感触”论时说:哲学最根源的意义是在感触的那个地方。但现在念哲学的一般是哲学系的专家,他们认为感触纯粹是主体的个人的,这算甚么哲学,哲学是凝结化的论点、概念。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凝结化的论点、概念是第二义、第三义的事,这是专家之学,是一种学问。哲学真正的原初性意义在于将那个凝结的点融解开,化成原初的流动的水,这流动的水就是哲学。可见,哲学植根于对生活的感触,哲学的基础就在于人的生活。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或者说,应该怎样理解生活哲学?

     

        哲学思考的内容可以极其丰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最终都起源于我们对生活/经验世界的现象或深层问题的困惑,即对生活的感触。哲学面向生活,向生活世界回归,从根本上说,指的是哲学要关注而不能脱离生活世界及其变化。当代德国哲学家伦克曾对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转向问题作过很有价值的论述,提出当代实践哲学和哲学家任务的十个纲领性论题,如:要依据社会生活及其变化,提出社会和人的道德标准,即把哲学重点转向价值伦理领域;哲学不能与科学和生活实践相分离,必须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哲学的迫切任务是要面向生活和社会实践,对社会问题、生活问题提出哲学的观点;哲学表述要尽量大众化,能为大众所理解和阅读,要去除晦涩的学院式语言表述和德国式深奥论证;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表明了重新回归生活和实践已是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哲学的实践理性转向和回归生活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哲学领域的拓展,从意识、概念领域拓展到了生活世界和实践领域;二是哲学观的转变,从认识(知识)论的哲学观转变为植根于生活世界之中的实践哲学、生活哲学;三是话语方式的改变,从一种纯粹理论话语的方式转变成包括谈话式、描述性、诗化语言在内的多种表达方式。

     

        哲学植根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哲学是我们借助反思能力对处身于其中的生活/经验世界的思考与表达。我们呼吁重振哲学对生活的兴趣,强调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是希望重新将生活、生活世界作为哲学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领域,复兴生活哲学,推进当代生活哲学的研究。

     

        综上所述并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生活哲学的一些基本含义:(1)生活哲学是一门学问,但不是为穷尽真理而存在,而是贯通生活世界的学问,为人的生活而存在。它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它与认识(知识)论哲学的不同主要不在于是否具有某种理论形态,而在于奠基于生活还是脱离生活,是以生活为对象还是以观念/概念为对象,是为了并能引导人怎样生活、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还是仅仅为了获得知识、认识概念。(2)生活哲学不仅是一门关于生活世界的学问,而且与哲学家个人的心性、行为和生活密切相关。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其学术与人生是同一的。中国哲学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等基本观念与此相对应。一个人若只是把哲学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与自己的思想、行为完全分离开来,那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哲学家,他的所谓研究实际上也只是一种概念游戏、智力游戏。(3)生活哲学是一种理论,但不是抽象的理论体系,不是布道式宣教式的说教,它更多的方式是谈话、对话和讨论,目的在于引导和教化。就是说,生活哲学不只是用来让哲学家自己生活得更明白,也为他人选择更明白、更合适的生活提供某种可能。(4)生活哲学追求人内心的自由与安宁,引导人过一种获得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它的方法主要不是思辨的,在理论表达上,主要是描述的方法,在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转变上,主要是心灵的、精神的修炼。晚期希腊哲学中的斯多亚派、伊壁鸠鲁派的思想,中国哲学重人事、讲修身的特征,都是这种哲学观的体现。(5)生活世界是所有哲学的基础与母体,生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这三大哲学学科板块可以共同拥有和谈论的话题,佛教、道教、瑜伽这类带有修炼性的学说与运动也蕴含着生活哲学的丰富内容。可以说,对于人的生活世界来说,生活哲学的问题和内容是贯通性的。这种贯通性,为打破目前哲学各学科之间的人为隔离、封闭与孤立状况,寻找融合之道,促进哲学自身的创新乃至哲学与其他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沟通,进而形成新的哲学理论和思维范式,提供了内在要求与实践可能。

     

        生活哲学的内在含义指明:哲学是引导人们选择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途径和方式,选择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治疗心灵的迷惘与病态(也因此有了哲学治疗学、哲学心理学)。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哲学是一种思想实验,生活哲学也是一种思想实验,它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探索,方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但无论如何,哲学不是远离现实、人生和社会的游戏。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