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如何搭建民心相遇的桥梁,让各国人民在“一带一路”共建中相逢相知相敬?9月26日下午和27日上午,在“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媒体分论坛上,来自全球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名传媒大咖们围绕“角色与使命”“合作与发展”,观点碰撞“火花四溅”,思想激荡“热潮涌动”。
人民日报社、海外版总编辑王树成说,文明之间的对话依赖于跨越地域、超越民族的心灵沟通,离不开各国媒体架设起交流的桥梁。但“一带一路”作为一篇大文章、一座新闻宝库,以记录时代为己任的媒体在其中也必将大有作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这个时代值得我们记录的东西有很多。”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说。
以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视野审视“一带一路”,以丰富的情感感知“一带一路”,以创新的手段和多种形式展现“一带一路”,以紧密合作和互联互通相伴“一带一路”。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周宗敏归纳的这四点,引起了不少中外代表的共鸣。
当面对传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学会认识差异、尊重差异继而应对差异则是每个媒体的必修课。敢于深入文化交流一线探路,勇于秉承交流的初心,善于讲好故事,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将光明日报多年的文化传播经验浓缩为三个词:“勇者”“仁者”“智者”。
对媒体来说,“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是绝无仅有的时代见证,更是一次生逢其时的历史机遇。对于“一带一路”“认知洼地”的形成,缅甸瑞丹伦集团中央通讯局局长叶敏吴和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国际安保研究学院高级研究员庄卡维都一致认为,媒体传播的缺位和传播策略的失当是主要原因之一。
凤凰卫视评论部副总裁何亮亮认为,中方媒体可以尝试从西方人比较熟悉的故事、以他们习惯的方式进行传播。埃及《金字塔》报副主编萨米·卡姆哈维则强调,在“一带一路”的传播中要有“底层视角”,用生动的事实和形象的信息让普通民众知道,“一带一路”是大构想,但也与每个人切身相关。
媒体融合发展,也是这次媒体分论坛中出现的“高频词”。要想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首先得做大媒体的“朋友圈”。陕西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张仁华提出,亚欧等沿线国家的媒体要继续在内容互换、资源共享、人员交流、业务培训上加强互动,并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媒体分论坛的对话与交流中,有甜味,有咸味,还有辣味。基于各自经历的媒体传播实践,不少代表直陈局限,直戳“痛点”,不少演讲都充满激情,每个人都想借这个平台更加充分地交流。于是,原定20分钟的茶歇被缩减至10分钟,论坛的主持人也兼职当起了“计时工”,提醒演讲者“还剩1分钟”。每每此时,会场都会爆出善意的笑声。
27日上午,陕西广播电视台台长王福豹作为最后一名演讲者结束分享。按照会议程序和论坛期间与会代表的交流情况,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宣读了此次论坛形成的共识性意见:做好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者、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者、做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者。
“相信媒体会不断记录和讲好丝绸之路故事,续写丝绸之路建设的美好新篇章。”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说。
(本报记者 王丹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