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7日 星期二

    逆转在绿色信念中

    ——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新图景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7日 07版)

        你能想象这样的可怕场景吗?一条长800公里、宽50公里的流动沙带正在向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碾压,最近的沙头离北京300公里……过去的两百多年间,过度的开荒拓垦让曾经草丰水美的科尔沁大草原变成了荒漠。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的科尔沁沙地,是中国第一大沙地。

        家住沙地腹地的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常胜村53岁的村民赵信回忆说:“我们村房前屋后都是一人高的沙丘,一刮风,门窗不能开。”

        这个曾经饱受风沙之苦、几度沙进人退的地方,如今却是一番树木茂盛、鸟语花香、炊烟袅袅的景象。飞沙走石固定住了,老百姓再也不用因为沙子的步步逼近而流离失所。2010年,科尔沁沙地实现了良性逆转,每年治理的速度超过了沙化的速度。而这一切,得益于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21世纪开始的“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大型生态工程。当地一批又一批的治沙人与风沙进行着一场异常艰苦的搏斗。

        宝秀兰是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南宝格吐嘎查村人,从2000年开始,在茫茫沙海植树造林30余万株,将承包的2500亩荒沙变成了绿洲。同时,带领当地农牧民治理沙漠6万多亩,荒沙植被盖度达到40%以上,使南宝格吐嘎查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百里之外,今年81岁的蒙古族老人双宝从来没有停下植树造林的脚步。从1995年开始,在180多亩白沙地里先后种树20万棵,现在有近2.8万棵树成活成林。尽管只有14%的成活率,但老人不屈的绿色信念感染带动了全村人,你一块我一块,现在村子周围都种上了树。

        进入21世纪,治理沙地建设生态屏障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关专家认为,科尔沁沙地不仅为沙尘暴提供了大量沙源,而且南缘每年以150米的速度威逼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据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对科尔沁沙地治理情况的理论测算,沙地如果现在不及时治理,而等待完全沙漠化以后再治理,其治理成本是现在的30倍,而且时间要长得多,对我国东北、华北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无法估量。

        为此,2014年,通辽市启动了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计划在2014年到2020年间完成1000万亩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和1000万亩草原生态治理工程。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蒙草等8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与林草牧业发展研究”项目。2015年,通辽完成综合治理工程任务35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8.9%提高到现在的23.07%。

        目前,科尔沁沙地治理实现了总体逆转,但当地还保持着清醒认识。通辽市委书记罗永刚认为,这一逆转是不稳定的,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好转与恶化相持的关键阶段。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精心组织实施好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治理工程,力争早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决战决胜。

        (本报记者 高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