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9月26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上获悉,由西北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的中乌合作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在苏尔汉河流域周边的山前地带,分布有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可能与古代月氏有关。这为考古界和学术界进一步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和探讨月氏与贵霜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带领的学术团队从2000年开始,通过从甘肃到新疆持续16年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初步确认古代月氏在中国境内的原居地应该是以东天山为中心的区域,纠正了长期以来将该区域置于河西走廊西部的误解。
2013年12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马尔罕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双方连续多年的考古调查,全面了解了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分布状况,新发现了大批遗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填补了以往研究的学术空白。
据王建新介绍,到目前为止,中乌合作考古主要取得了几项成果:
一是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及周边山地的考古调查和已有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公元前1世纪,在阿姆河以北的苏尔汉河两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应属早期贵霜文化。在苏尔汉河流域周边的山前地带,分布有同时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可能与古代月氏有关。
二是在萨扎干遗址所获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分布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应属古代康居文化,与《汉书》等古代文献的记载是相合的。
三是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厘清古代月氏与大夏(巴克特里亚)、贵霜、粟特等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获得全面系统的考古资料和科学依据。
四是西北大学开展的中亚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报西安9月26日电 本报记者 张哲浩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