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7日 星期二

    回望中华百年学术

    ——记“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200种完成出版

    作者:本报记者 计亚男 杜羽 谭华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7日 05版)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部分作者 光明图片
    王国维《人间词》手稿 光明图片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部分书籍 光明图片

        在当今的中国学界,商务印书馆译介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几乎无人不晓。因为,它“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的大门”。

     

        与汇集了数千年来域外文明精华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不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着眼于梳理百余年来中华学术的演进脉络,收纳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呈现中华学人对中国和世界的独到阐释。

     

        这两套丛书,犹如横亘天际的双彩虹,架起连接古今中外学术交流的桥梁,拓展了几代中华学人的视野,推动着中国学术的进步。

     

        2010年1月10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第一批100种出版问世。第二批100种于2016年5月全部出版。如今,第三批100种的选目规划正在进行。

     

        这一部现代学术史上的扛鼎之作,蕴含着中外文化碰撞中激发出的各种新思想、新学说、新理念,凝聚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智慧之光,引领着我们去阅读,去思考,去传承。

     

    中华现代人文学术缩影

     

        中国现代历史的特点,决定了“丛书”的特点。

     

        百年前的中国,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正如“丛书”的《出版说明》所言:“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对此的分析更为独到。他说:“20世纪的中国学术,也是世界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西方人文科学的传入,推动着中国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逐渐走入世界学术之林;另一方面中国学人也形成了独具慧眼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结晶。这种双向的交流,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学术的发展。”

     

        作为“丛书”的论证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的评价是:“‘丛书’是一项浩大而且重要的文化工程。其规模之大、学科之全、覆盖面之广,都是空前的。已经出版的200种名著都是学术文化的精粹,是百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中华学术如果没有‘丛书’这样的书来奠基,就没有深厚的根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祖武认为,“丛书”编撰要在四个方向上立意高远:

     

        第一,要整理近百年来中华学术的成果;第二,要梳理近百年来中华学术的发展历程;第三,要展示现代和当代中华学者对于中国和世界问题的思考;第四,要充分显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文化信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方家扛鼎之作囊括其中

     

        93年前,即1923年9月,新学年开启,时任清华学校国学讲师的梁启超,给学生们开设了一门他思虑已久的新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彼时,已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亘古未有的新变。

     

        回望此前三百年中国学术发展演进的脉络,梁启超的心头充溢着对当下的关切。他希望,凭借此前三百年学术探索出的路径,“扩充蜕变,再开出一个更切实伟大的时代”。

     

        随着课程进行,梁启超的讲义在报刊上陆续发表。1926年讲义首次结集成册,1929年就已印行四版。时至今日,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已有数十种之多。

     

        这部近百年前出版的书,既是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百年来不可或缺的学术样本。在“丛书”专家论证会上,没费什么争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很快就确定入选了。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对明末及清代不同学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学术渊源、成就和特点等方面,做了极为概括的论述,对清代学术及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总结。

     

        为了把新版做成一个最完整、精良的定本,主持此书整理的北京大学教授夏晓虹决定,主要以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梁启超在清华学校授课讲义为底本,汇集其他原始版本进行参考,采用古籍校勘的方法,对此书进行重新整理。

     

        和梁启超一样,王国维、胡适等大家的著作也都出现在“丛书”中。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将其眼光与体系纳入小说研究中,从而揭开现代古典文学研究的序幕;《人间词话》以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素养为背景,汲取西方美学、哲学理论,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宋元戏曲考》则是中国第一部用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研究完成的戏曲专著。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首次将经学与哲学剥离开,把哲学当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正如冯友兰所说:“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与传统法制史研究重考据不同,王亚南的《中国法制史概要》着重按照法律门类系统梳理史料,其关于中华法系演进的理论独成一家,被法学界誉为开专题史研究之先河。

     

        在百年学术史中,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马寅初等学者的著作也都收在“丛书”之中。

     

    选目规划为最重要工作

     

        构成中国近百年学术史的名著,不仅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样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被时间遮蔽了光华的名著。这让选目策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于殿利介绍,为了更好地甄选出真正具有学术含量的精品,商务印书馆多次举办大型专家论证会,先后邀请了来新夏、傅璇琮、巴斯蒂等150多位海内外著名学者组成丛书选目专家组,按学科类别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书目。

     

        在一次专家论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叶坦向与会者大力推荐唐庆增的《中国经济思想史》。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肇端时期。叶坦认为:“唐庆增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系统性研究的奠基者,其理论借鉴和分析方法并没有独宗西洋哪一学派,而是致力于探索适宜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

     

        叶坦的建议得到专家的响应,也受到出版社的重视。最终,这部1949年以后没有单独出版过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被纳入“丛书”,重新回到学界的视野之中。

     

        早在1920年,梁启超就已有《清代学术概论》问世,其论述范围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相近。为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入选了“丛书”,却不见《清代学术概论》的身影呢?

     

        “我参与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选目时考虑的是展现梁启超的清学研究成果。《清代学术概论》因篇幅短,内容高度浓缩,更适合专业读者。而就一般阅读与接受而言,讲义本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述更充分。”夏晓红如此回答。

     

        “丛书”的各分科书目,在经过选目专家组的确认后,出版社还会邀请一位学者参与整理并撰写该书的“作者学术年表”与“评介文章”。选择专家的标准,或是对该书作者非常了解,或是对相关领域进行过深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对编选、校订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我看了目录,已经出版的这些名著都是学术文化的精粹所在,对学术传承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丛书”中收入的不少学术著作,汝信五六十年前就曾收集过,但历经岁月变迁,很多书都已遗失了,如今看到这份书目,让他倍感亲切。

     

    “无中生有”成就了新经典

     

        有些学术大家,在某一领域的研究享誉已久,其成果却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丛书”为其提供了一次全面展现的机会。

     

        “‘丛书’并非‘旧籍重刊’,也非‘拾遗补漏’,而是希望推出经过精选、精编、精校的优秀范本。除此之外,另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重新编辑、整理原来的成果,‘无中生有’,推出新书,成就新经典。”于殿利说。

     

        吴文藻的名字,很多人都听说过,因为他是作家冰心的丈夫。同时,吴文藻还是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奠基人。在“丛书”第一批专家论证会上,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提出,吴文藻的文章大多散见于各学术刊物上,没有专题性质的专著,建议为其新编一本文集。这就是“丛书”中的《论社会学中国化》,由吴文藻的女婿陈恕与吴先生弟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庆仁汇编而成,较为全面地辑录了吴文藻在社会学方面的论文与评论文章。

     

        商务印书馆编辑倪咏娟介绍:“陈恕和王庆仁两位老师做了很多资料整理和搜集工作,我也利用网络资源补充了一些篇目,经编者审定后也收入了书中。这样,这本著作可说是最为全面且完整地体现了吴先生研究成果的‘新经典’。”

     

        对于倪咏娟来说,发掘尘封多年的名篇名著,是整理旧籍过程中的一大乐事。她说:“梳理、编排、校订旧籍的过程,仿佛亲手拭去沉积于珍玩的厚厚尘土,还以本来的色泽与纹理。编辑《滕固美术史论著三种》,便是这样一次‘发现之旅’。”

     

        滕固是美术史研究大家,曾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但他在德国柏林大学的博士论文《唐宋画论》,因为用德语写成,长期无人知晓。

     

        在《唐宋画论》的开篇处,滕固这样说明撰写此文的缘由:当时对中国艺术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都出自欧洲与汉学家之手,中国本土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他希望能在中国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系统“展示中国唐宋时期的艺术脉络”。

     

        在“丛书”中,编译后的《唐宋画论》与《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两种代表作一同收入了《滕固美术史论著三种》。

     

        于殿利介绍,根据专家建议,目前“丛书”中有20种著作对原有书稿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善排版方式,使其内容更加完整丰富。

     

    结语

     

        中华现代学术之路,自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人以来,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的历史。

     

        “近一百年中华现代学术的状况,在我看来,是诸子以后最热闹的一个时代。”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说。

     

        于殿利的观点是:“这一百年,是中国学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百年。中国学术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总结百年来中国学术的复杂历程,展望新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成为摆在中国学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本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套书可以影响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透过“丛书”,回望中华百年学术的历史长廊,总结了一个时代,又开启了一个时代。让我们追随先贤的脚步,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走向未来。

     

        (本报记者 计亚男 杜羽 谭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