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典藏18】
20世纪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在承继与融创中绵延拓进,一方面普遍取法宋元花鸟画风格,以写生、默记来师法造化,另一方面注重提高造型能力与视觉冲击力,力求尽其精微地描绘对象情态,同时兼顾艺术与现实生活、与时代风尚的关系,汇成了一条丰富而瑰丽的河流。如果以地域风格的区别来看,在20世纪北方花鸟画派中,继于非闇之后能精于工笔花鸟画传统,善于综合与借鉴,又能形成自家艺术面貌者,田世光是其中具有重要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大家。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田世光代表作品《英姿万古》,即充分显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气质与表现风格。这幅创作于1979年的作品以精审深闳的笔法与色彩,极尽精微地表现了一只栖于松枝的白鹰,更以近乎画人物肖像摄取神魄的态度描绘了禽鸟与花树等自然物象。与画史上的工笔花鸟文脉以及当时画坛的主流样式相比,田世光的工笔花鸟画重在线与色、形与神的通融。他的画多以勾勒设色为主,注重水色与石色的交融、浓淡与冷暖的变化,浓缛精致而不流于俗艳,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传统的深入研习与创造性的发挥。他的创作擅于在工致中吸收没骨画的技法与小写意的精神,在主观表现的同时尽可能保持着自然的韵味,工而不板、细而不腻,格调宁静而不陷于甜俗。在图式与章法的表现上,他有意识地改造了传统的折枝图式,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前景折枝与背景环境的联系,或将山水画的树石图景与花鸟画的折枝小景勾连起来,以色墨渲染背景空间,将孤立的折枝还原到背景关系中去。
一百年前的1916年10月,田世光生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的柳浪庄。柳浪庄因清代民间附会杨六郎的故事又名“六郎庄”,而“柳浪”之地名,则源于此地人们曾在房前屋后遍植杨柳。明时柳浪庄北有“柳浪闻莺”的佳景,与清华园里的“桃堤春晓”相映成趣。这里与城邑相连,毗邻颐和园与西山、香山,土地肥沃、景色怡人,在适宜的气候与风土滋养下,莲藕、荷花、菱角、慈姑、荸荠、杏树、桃树等植物花树遍布此地,黄鹂、伯劳、灰喜鹊、秧鸡、鹭鸶、天鹅、鸳鸯等禽鸟也常栖息在村头田地,形成了一个自然恬静的花鸟世界。秀美的故园风光与淳朴的乡土民风,对田世光的艺术与人格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如一股潜流,始终流淌在他的日常记忆与审美趋向中。
今天我们欣赏读田世光的画作,看他笔下的应时风物与花鸟世界,仿佛依然能嗅到故园泥土的清香,感受到花鸟自然与天地造化的应和,乃至人对于自然的贴近的敏感与朴素的热爱。这也正是田世光花鸟画艺术的地缘特色及其渗透出的写生应神的艺术格趣。他笔下的绿树红叶、青松翠竹、柳荫荷塘与燕雀蜂蝶,皆为柳浪庄的常见景致,充满了日常生活气息与田间野趣,以至于其画中落款也多是“写于昆明湖畔柳浪庄上”、“写我村头所见”,或是“世光写我庄小景”等。从早年的成长与求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平画坛享得画名,直到执教于美院后的创作与起居,田世光一生长年潜居田园,以“柳浪庄人”自居,远离喧嚣闹市,过着淡泊散逸的生活,并以一种积极且乐观、入世却淡然、充满诗意而不忘童真的人生态度追求着艺术的纯真本质,形成了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气质。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田世光创作的花鸟画在形制上多为扇面、条幅等中小尺幅,那么从1942年创作大幅四条屏《四季图》等画作开始,研制中国画矿物质颜料,自制石青、石绿、朱砂,并不断研习山水画的经历,则对其后来的花鸟画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后,他的花鸟画逐渐形成清新自然、典雅富丽的风格,并开始有丈二匹的大幅画作推出。这一时期他开始尝试工写结合表现手法的应用,力图打破当时工而不写、写而不工的画法制约,对于以往“工”“写”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有所反思与融创。这一时期是田世光艺术创作早期厚积薄发的阶段,他相继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和天津、上海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得到徐悲鸿、张大千、梅兰芳等文化艺术名家的称赞与支持,广受画坛与社会的好评。
与同时代前后的大写意花鸟画家潘天寿、小写意花鸟画家郭味蕖将花鸟与山水有机结合的路向手法相近,田世光亦通过画面中山石、幽谷、流泉、荷塘、花卉、禽鸟等物象的结合描绘,辅以浓淡墨色的近景、远景的空间提示,将近景的花鸟与远景的山水相结合,使他以精细笔致描绘的花鸟脱离了呆板孤立的“假景”,而融于自然视野的开放空间。在表现手法上,他将小写意进一步精微化,形成了更接近于工笔的兼工带写风格,包括他选择生纸进行工笔绘制的媒材探索和以小写兼没骨点染处理的背景,都创立了自身的独特风格,与其师辈赵梦朱、于非闇等画家拉开了距离。
新中国成立后,田世光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悉心传授双勾重彩画法,对于濒临失传的传统技法进行深入研究与精心传授。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5年期间,在繁重的教学之余,田世光致力于将传统绘画与新时代的审美相结合的探索与创作,在表现技法的形式和题材表达的广度上,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思考与践行。他在教学中多以身体力行的示范为主,注重在生活中观察、写生与创作的紧密联系并有意识地思考建构传统花鸟画与社会时代的关联。田世光作品的共同特点,多是以富丽、大气而清正的风格,表现似锦繁花与造化世界,呈现出闳阔而明丽的殿堂气象。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处理宏大主题、大尺幅与殿堂气象的能力,激发与成就了田世光的艺术。这种风格路向,也为他的作品与国家、社会、民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在田世光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探究其艺术与人格、艺术与时代的关系,焦点重在对于其作品中那独特的艺术气质与表现手法的重新阐读。事实上对于他的创作与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还有待于诸多原始资料与画稿图像的发掘整理,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学院教学理路中如何延续田世光那一代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执着、精诚的态度与综观、整合的智慧,则成为更加紧要而具体的课题。同时,研究田世光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与中国画学研究价值,在于回溯梳理于非闇、陈之佛、张大千等工笔花鸟画大家的艺术文脉,更是打开李苦禅、王雪涛、刘继卣、俞致贞等与田世光同时代的花鸟画名师大家之艺术精神的重要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