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迎面一尊藏医鼻祖玉妥·云丹贡布的塑像庄重肃立。塑像旁,来自各地求医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医院不仅开设了完备的藏医科室,还有藏西医结合治疗以及现代高科技医疗设备辅助诊疗。
与半个世纪前仅有“门孜康”“药王山利众医学院”“吉吉纳嘎”三家医疗机构相比,如今西藏藏医药的发展,从规模、人才、现代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服务对象也由专门保障少数上层精英分子健康的“利寡”,真正走向普惠各族人民的“利众”。
在拉萨刚刚结束的中国西藏首届藏医药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450多位藏医药工作者及各界代表共商藏医药未来发展大计,来自奥地利、美国、新西兰、尼泊尔等国和我国西藏自治区的15位学者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对今后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如何与国际接轨等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美国象雄藏医学校校长平措卓玛是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培养出来的藏医学专家,在美国从事了10多年的医学教育工作。平措卓玛说:“重回故乡,看到藏医药蓬勃发展令人振奋,藏医事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
藏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3800多年历史。公元8世纪,玉妥·云丹贡布吸收其他民族医药学精华,著立《四部医典》,其后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完整、临床经验丰富、文化载体多样的藏医药学理论和实践体系。然而直到1916年,才由斋康·强巴土旺和钦绕罗布两位藏医学泰斗在拉萨创立西藏第一家医疗机构“门孜康”(藏医历算学院),后与“药王山利众医学院”合并,组建拉萨市藏医院,1980年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50多年前,‘门孜康’医药人员不足百名,没有一张病床。缺医少药,且仅为上层人物服务。”自治区藏医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占堆说,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藏医药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了藏医药机构,大力培养藏医药人才,加强藏医药的科研。如今的“门孜康”,已经成为全国首批、西藏唯一的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保健、制剂生产、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三级甲等”民族医院和全国首批重点民族医院建设单位。“门孜康”的发展变化是西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个旨在服务更多人健康、更趋完善的藏医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形成。”西藏藏医学院院长、国家级非遗项目藏药“水银洗炼法”传承人尼玛次仁说,目前,西藏公立藏医院已发展到50家,78%的乡镇卫生院和20%的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藏医药服务。此外,352种常用藏药全部纳入自治区基本用药目录,藏医药服务也纳入自治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与此同时,藏医药科研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各藏医医疗机构先后实施了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完成了24个县中(藏)药材资源普查,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开始进行的“藏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先后完成了近150个藏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研究,其中部分药材品种质量标准已经正式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标准。
年逾古稀的洛桑朗杰曾在“门孜康”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藏医药的发展。他深有感触地说:“西藏和平解放后,‘门孜康’从以前的人工制剂,发展到了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如今,藏药企业工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传统藏药与新技术藏药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明确提出把藏医药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加以扶持。”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说,“十二五”以来,国家先后投入8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藏医药事业发展。如今,藏医药管理、医疗、教育、科研机构逐步完善,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藏药生产已步入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轨道,藏医药文化交流日益繁荣。
随着藏医药的高速发展,国内外对藏医药的认知越来越广泛,藏医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奥地利科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史蒂芬说:“藏医药的普及已延伸至中国境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藏医药,并信赖这一古老的传统医学,藏医药的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未来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