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3日 星期五

    艺术绘图给科学加点“料”

    作者:步依繁 李麟辉 编译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3日 11版)

        对于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或者细胞生物学来说,要观察的事物通常不是肉眼可见的,而是要借助各式各样的仪器。如果仅使用文字描述会让公众不能理解。这要求生物学家熟练掌握艺术绘图的能力,不仅要绘制传统的图像,更要绘制肉眼不可见的分子或细胞的图像来便于大家理解。因此,将科学理论用图像可视地表现出来对于行业交流和大众传播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发现的可视化载体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很出色的艺术家。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达·芬奇就曾潜心研究解剖学,将实验得到的人体比例创作成了世界级艺术作品《威鲁特人》。伽利略甚至曾想以绘画为生,现留存有70多篇绘画手稿,包括世界上第一幅绘制的月球表面的手稿。罗伯特·胡克从小接受绘画训练,他将自己在显微镜下的发现绘制成了《显微制图》,将大众引入了微观世界,由此使显微镜技术和微生物学得以飞快发展。

     

        良好的制图一直都是科学界互相交流的载体,神经生物学之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一生绘制了上百个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神经元的绘图,甚至目前一些教科书中仍使用他当年绘制的插图,他通过专业的插图说服了同行,说明了神经元是独立的实体。可以说神经元概念的铺展就得益于他的精美制图。

     

        科学发现的展现非常需要可视化的载体。当然,随着现代绘图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不必拿起笔和纸练习绘画,通过软件也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理论和思想。

     

    科学配图会引起读者兴趣

     

        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科学家得到的都是抽象的实验数据,并不是直接的理论。如果仅仅呈现给读者这些实验数据,大部分人是没法看懂的。尽管科学家可以通过数据来转换一些假设或者理论,但仍需要一些可视化的素材来交流和推演。

     

        利用图像能增加人们的理解,实际上大脑进行推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形上的演示,而美观大方的模式图,也会让人更容易接受,让人有研究下去的兴趣和动力。

     

        在天文学上,那些引人入胜的图片是吸引大众的重要因素,虽然在分子生物学上想有这样吸引人的图片很困难,但分子生物学的蛋白用艺术手法修饰也会看着像绚丽的星空,可以让读者突破行业限制,看到多姿多彩的微观世界。

     

        有调查统计显示,无论是演讲、书籍、视频还是网站论坛上,有大量图片的文章要比纯文字的文章更加吸引人,阅读量有巨大的差异。这说明科学配图是引起读者兴趣的重要因素。

     

    关键在于联系想法和图片

     

        目前,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人们逐渐理解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知识,而生物学的过程以及理论有时是动态的,那么科学配图就需要动态图,比如视频、动画等。生物学上的3D结构,显然要用3D图像呈现才能更好地说明生物学结构。

     

        目前的绘图软件功能强大易学,制作3D模型和动画并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制图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想法与图片联系起来,如何能把假设描述出来,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系统地训练。

     

        通常来说,研究人员要使用的绘图软件不止一个,不同软件适用不同类型的作图。另外可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手绘能力,这样才有构图的思路。这样的绘图训练一般要用两年时间,即使打算要把绘图交给专业公司来做,也至少要有一定的训练帮助自己掌握构图方法。

     

        绘图在科学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研究过程,从而吸引大众。科学家应该创造更多更好的视觉模型,促成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增加科学研究的传播能力。

     

        (由科学媒介中心提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