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2日 星期四

    普惠金融如何惠及更多人

    ——访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焰

    作者:本报记者 陈恒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2日 13版)
    二十国集团完善国际金融架构的中国方案 光明图片/东方IC

        【专家访谈】  

     

        前不久,G20杭州峰会核准了二十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二十国集团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升级版以及二十国集团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承诺,“我们鼓励各国在制定更广泛的普惠金融计划时考虑这些原则,特别是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并采取切实行动加快工作进度,让金融服务惠及所有人。”

     

        普惠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为何如此重要,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焰对此进行了解读。

     

        记者:面对流动性与融资难的结构性矛盾,普惠金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什么问题?

     

        李焰:普惠金融最关键的一个功能是要解决金融的可得性,也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金融不可得,主要原因是存在需求和供给的差异。

     

        从需求角度讲,一是存在地理和生理障碍,地理位置比较偏,生理上存在一些缺陷,使得人们不容易获得金融服务。二是缺乏有力的证明信息,特别是农村地区或小微企业没有信息来证明自己拥有获得优质金融服务的能力。三是缺乏承担金融成本的能力以及相关金融知识。

     

        从供给的角度来讲,存在着成本比较高、风险比较大、收益相对比较低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金融供给和需求方面存在差异,出现了一些金融不可得的问题。普惠金融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使得金融服务能够提供给每一个有资格获得金融服务的人。这番努力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机构的改进,二是模式的改进,三是技术的改进,四是制度的改进。

     

        记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数字普惠金融?

     

        李焰:强调数字普惠金融,就是因为数字技术能够解决传统普惠金融的一些难点。根据统计,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普惠金融从局部领域拓展到全世界范围,到目前为止全球仍然有40%的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21%的人没有得到过银行借贷。在中国,也依然只是有23%的中小微企业获得过银行信贷支持。所以,金融服务还远远不够,仍然存在很多障碍。数字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普惠金融推进过程中的一些困难。

     

        数字普惠金融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改变金融基础设施、降低金融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小微金融服务,也能够改变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方式,同时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学习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个性化。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使得金融资源更加对等,进而实现互助性的融资。

     

        记者:如何看待数字普惠金融在金融体系中的价值?

     

        李焰: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微观效率方面,就是丰富产品体系、降低金融成本、方便金融服务,最终的结果就是以比较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提高了金融的可得性,完全符合普惠金融的目标。在中观效率方面,就是倒逼传统金融业转型升级。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是有垄断地位的,正是由于数字金融的出现,产生了一种鲶鱼效应,使得银行机构都行动起来,不断地推进金融创新。这样一来,整个金融体系都在以更新的面貌、更快的速度改革和升级。在宏观效率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推动整体的金融改革。

     

        (本报记者 陈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