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1日 星期三

    叠泉流彩水 高原蕴百湖

    ——川滇森林水土保持新图景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1日 07版)
    图为日前拍摄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折多山公路一角。罗星汉\光明图片

        【秋水长天·中国生态地图】  

     

        距离四川成都1000多公里外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色须镇红旗村,海拔4000多米,村子所在的扎溪卡草原已经由青转黄,壮阔景色美不胜收。对于牧民而言,这两年可谓年年不一样: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牛羊定量饲养、统一放牧;过去沙化的草原得到恢复,鼠害减轻了;牲畜冬天也有草料,不再怕雪灾。

     

        红旗村的办法正推广到石渠县数百万亩草场上,全县养殖量由过去的100多万头羊下降到现在的40多万头。草场压力小了,扎溪卡草原沙化现象得到遏制,湿地不断扩大,黑颈鹤等野生动物又回到草原繁衍生息。

     

        石渠县位于巴颜喀拉山南麓、川青藏交汇的雪域高原上。这里是长江重要支流雅砻江的源头,金沙江在县境边缘拐弯后向南而去。两条大河奔袭千里,渐次衍生出雪山草地、森林峡谷、阡陌人家,石渠县2.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也自然成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包含川滇近50个县市,数百万人口。经专家论证,长江入海口的水,近30%来自这片区域。近20年,他们放下手中的斧头,拿起锄头,种草、种树,不断让这片广袤的土地生态更美。

     

        1998年,四川率先试点天然林保护工程,林业职工由砍树人变为种树人,两年后,全国实施天然林禁伐。仅天保工程一期建设结束,四川就实现了对全省3.23亿亩森林实施常年有效管护,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8061.7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69.81万亩、飞播造林1066.50万亩、封山育林5025.42万亩,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得到恢复。四川还对91390名国有林业单位职工进行了分流安置,将工程区12万多名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险。

     

        云南省则努力建设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区域环境质量好或较好的比例高出全国11.2个百分点;境内大江大河水质良好比例高出全国近20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9%,森林面积占全国1/10。

     

        四川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学军介绍,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这些年都限制开发。四川省林业厅在全省设立的1万多个固定样点实时监测林业资源变化。经过20年来的常年有效管护和公益林建设,四川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森林资源总量提高,生态效益显著,助农增收明显。

     

        四川省林业厅保护处提供的数据显示,四川全省森林面积1750.79万公顷;野生大熊猫有1387只,占全国的74.4%,人工养殖364只,占全国的86.3%;已建成森林公园126个,自然保护区123个,各类保护区的总面积已经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16%;湿地总面积174.78万公顷。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拥有高等植物过万种,脊椎动物种数占全国的45%以上。

     

        为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省今年8月做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将在“十三五”期间开展新一轮绿化全川行动。而在云南,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力争达到60%,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超过1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屏障更加巩固。届时,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这一生态屏障将更加牢固。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守护者心声

    在生物保护岗位上干到退休

     

        我叫张伟,因为跑惯了基层,又喜欢自然风光和动植物,所以干上了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保护站的巡护员,已经多次参加生物多样性及大熊猫野外调查。

     

        小寨子沟地处岷山腹地的绵阳市北川县,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尤为知名。保护区深处没有人烟,野外调查人员都要带一份地图和一个GPS定位仪,这样才能准确地到达指定区域工作,如果走错,就会功亏一篑。野外调查不是人人都有毅力长期干的,需要相当优秀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老一辈生物保护者在深山一待就是几十年,是我们年青一代的楷模,值得我们钦佩和认真学习。我也争取在保护区干到退休。

     

        (本报记者 李晓东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