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新故事】
站在广东省乐昌市杨东山山上放眼望去,上千级梯田,如一道道天梯从山顶垂挂下来直抵山脚,顺山就势,错落有致,显示出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过南雄、仁化,接着穿过这片山地进入乐昌。山脚的石下村存留的箩筐、斗笠,村口墙壁上依稀可见的红军标语,以及近年来出土的枪械,都在诉说着那段激荡的红色历史。
当年,中央红军在这里冲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随后一路西行。今天,粤北深山里的百姓沿着红军的足迹,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开始了新的征程。粤北多山多林,当年,山和林是红军行军打仗的最好掩护;今天,山和林是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最好资源。
杨东山半山腰的五山镇石下村上黎组梯田,被誉为“全国十大美丽田园”之一。田里种满了水稻,无风时如玲珑剔透的镜面,风来时化为细密精巧的涟漪。极目远眺,只见山路悠悠,蜿蜒在跌宕起伏的浅黄色稻田里。
如此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每年2月至10月,这里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山脚下的村民,借此办起了农家乐、民宿客栈,每户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
赏田园风光,吃农家饭菜,再喝点当地的竹筒酒,此行可堪完美。乐昌市五山镇麻坑村村民张求华听老人们说,当年红军曾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竹子装水、装酒。受此启发,他研制了竹筒酒。竹筒酒选用当地传统酿酒工艺,先酿制出优质纯米酒,在地窖储存一年以上,再将酒注入生长在高山里无污染的毛竹竹腔中,让酒与竹共生共融。半年后便可砍下竹子,倒出竹腔中的米酒饮用、销售。竹筒酒既有农村传统米酒的纯正香味,又带有一股淡淡的竹香,是地道的原生态绿色佳品。
竹筒酒不仅成了当地旅游业的一个品牌,也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金字招牌。2015年张求华带领村民酿制的7000筒酒一售而空,净利润达30万元。张求华介绍,如果作为竹材卖,一棵毛竹只能卖七八元,而如果用来酿制竹筒酒,一棵毛竹的价格可以达到十四五元。当地村民每户都有十余亩毛竹,如果都用来酿制竹筒酒,每户每年可增收四五千元。
好山好酒好风光,吸引了八方来客,也改变着当地群众的思维。前些年,山里的青壮年都到珠三角打工,美丽的梯田荒芜了,秀美的竹林也无人照看。
2011年,在珠三角打工的石下村村民陈百雄回到了家乡。看到此情此景,陈百雄有些不忍:为什么不能利用好家乡现有资源发家致富呢?经过一番思考,2014年陈百雄承租了石下5个自然村弃耕的三百多亩荒田,将荒田开垦为梯田,并在这些梯田上种植水稻,从此美丽梯田焕发新颜。
同时,陈百雄成立“乐昌市五山镇星火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种植生态农作物为主,推出了“五山梯田田园主人”认租托管的经营模式,创新了当地大米的销售方式。他们利用互联网,将梯田租给珠三角居民,并在梯田的外围竖立起认租这片梯田的“田园主人”的网名牌子。租田的珠三角居民雇用当地村民管理田地。村民们利用微信、直播等现代通信方式,让田地的“主人”参与到生产的过程。“这种方式,既让珠三角的城市居民获得了放心的绿色大米,又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陈百雄说,现在石下村村民每户的收入至少增加一倍。
近3年来,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乐昌市对当地44个贫困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7亿元,通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输血”与“造血”并举开展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效。2015年,乐昌44个贫困村集体收入村均10.61万元,同比2012年增加了5.4倍,4313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昔日红军浴血奋战之地,今朝已成脱贫攻坚示范之所。
短评
脱贫攻坚要有创新创造精神
乐昌远离沿海,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毫无区位优势可言。按照传统发展思路,这里发展起来很难。然而,就像当年红军长征以创造性精神突破敌人封锁线一样,在脱贫这场攻坚战中,乐昌人民也发挥创新创造精神,不断突破贫困的“封锁”。从别出心裁的竹筒酒,到“五山梯田田园主人”认租托管的经营模式,乐昌人紧紧把握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的潮流,因地制宜,将原来的劣势转变成了今天的优势。乐昌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脱贫攻坚,一定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发挥创新创造精神。
(本报记者 韩业庭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