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莫兰蒂”已过境5天,但对于很多厦门居民来说,它还如同梦魇一般,挥之不去。“莫兰蒂”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闽南地区遭遇的最强台风,同时也是今年全球最强的台风。
风雨肆虐,路树倒伏,道路通信中断,大面积停水停电——“莫兰蒂”让厦门满目疮痍。在大灾面前,厦门全市医务人员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护佑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赢得了广泛赞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全国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评价,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
台风紧逼——
紧急医学救援撑起生命保护伞
9月20日上午8时30分,福建省厦门市卫计委办公楼,“厦门市灾后防疫工作进展和再部署会”正在召开。“如果防范不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任何准备工作都要做在前面。”厦门市卫计委主任杨书禹强调,“对派驻六个区的灾后服务督导组反馈的困难和问题,要逐个剖析解决。”
简洁有力的话语,明确了接下来一天卫生防疫工作的主要任务。这样的部署会,自从超强台风“莫兰蒂”即将登陆的14日至今,每天都会围绕重点工作及时召开。
截至20日14时,厦门市各医院内未出现一例因台风死亡、未发生一起传染病类暴发疫情、未接到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抗灾救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面对台风“莫兰蒂”,厦门卫生计生战线打了一场有准备有把握之仗。14日上午,杨叔禹主持召开防御台风“莫兰蒂”紧急会议,要求各单位抓紧安排部署,严格落实防台风责任制。
很快,市卫生应急队伍进入待命状态——车辆、油料、药品等应急物资准备到位;市医疗急救中心220人、30余部救护车集结;第一医院、中山医院、第二医院等3支市级医疗救援队及10支市级备用救援队成立;各大医院增加急诊急救人员,备齐应急抢救器械和物资,开通绿色通道准备收治伤员;市中心血站按预案备足血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运防疫消杀物资,做好疫情监测与评估等工作;市卫生监督所组织两个应急小组,随时待命……
15日凌晨,“莫兰蒂”如期而至,只是比预想的更加凶猛。此时,在家安守是大多数老百姓的选择,但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莫兰蒂”就是吹响的集结号,救死扶伤就是他们的责任!
冲在最前面的是市医疗急救中心工作人员。220名职工全员在岗,第一梯队16支常备队伍、第二梯队6支应急机动队伍全部上阵。
调度中心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接警系统电子屏幕上,求救电话不断呼入。即便120接警座席全线开通,仍然满足不了呼救需求。怎么办?120急救中心主任吴启锋下令:凡有医疗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全部进驻指挥调度大厅,分头用电话和手机增加10部指导电话,给轻伤者及无法及时救护的病人或家属回电,指导他们进行应急处理。
两天一夜,36小时,20人累计接警来电3876次,接入处置求助电话1691次,调派救护车401次。接诊病患以玻璃等利器割伤、车祸为主,其次为摔伤和孕产妇。轻者耐心安抚,遇有重者立即出车救人。
疾风骤雨,出车的医务人员有的被困在一米深的水中,有的被倒伏的大树阻挡,有的被台风刮倒重重摔在地上。在这样的天气里,还有几十个小生命正在等待出生。
15日凌晨,市120急救中心接到一位市民的求救电话,一名产妇羊水破了需要紧急救援。蔡顺德医生带着急救箱马上出车。当时正值台风最强劲的时刻,在半路上,急救车被落下的石头砸破车窗,车胎被铁皮划破。蔡顺德被风雨裹挟的碎石残枝刮得睁不开眼,“快点再快点,产妇分娩等不得。”蔡顺德和他的急救团队用最快速度换好轮胎,向目的地疾驰。终于接到了产妇,但情况危急,蔡顺德只能在急救车里给孩子接生,所幸有惊无险。当听到孩子的哭声时,蔡顺德累得瘫在那里,那一刻,他无比欣慰。
最终,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宝宝全部安然出生,母子均平安。
坚守岗位——
为居民打造生命保障线
在厦门,台风的侵袭让这个中秋节失去了往日的欢愉静谧。
台风期间,不仅市医疗急救中心在四处驰援,各大医院的红十字标识也比平时更加醒目,他们尽可能增加急诊急救人员,紧急开通绿色通道救治伤员,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患者们第一时间得到救治。由于狂风和暴雨,许多医院被雨水倒灌、设施设备遭到损坏,甚至断水断电。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他们成立了防台小组发起“自救”,用布条封堵,用抽水机抽水,并启动发电机进行内部供电。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福建省首家通过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认证的医院,他们全面评估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将应急预案落到实处。60多人彻夜守护,保证供水、供电、供氧正常。即使面对“莫兰蒂”超强台风,该院一直保持正常运转,医疗秩序和质量安全没有受到影响,实现了“零伤亡、低损失”,救治了大批受伤的居民。
厦门市中医院。15日凌晨4时,台风正猛,急诊接到120的支援请求:有人在家被玻璃割伤,上肢出血,预计失血达2000cc。急诊抢救小组负责人曾明亮和陈隽鹏等多位一线值班医生冒着暴风雨,携带相关设备迅速前往前埔北区出诊。等到台风过境,曾明亮已超过24小时没合眼休息。
厦门妇幼保健院。15日凌晨3点多,一位瘢痕子宫孕妇正接受剖腹产手术。手术刚开始,医院供电突然中断。在这紧张时刻,医护人员一边安抚产妇,一边打着应急灯和手机照明实施手术。窗外台风怒吼,时不时传来“砰砰”的撞击声。“当时就想着一定要母子平安,没想别的。”厦门妇幼保健院麻醉科的李冰医生说。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6日凌晨,一位伤员的胳膊不幸被玻璃割伤大出血,血流如注,由120紧急送至医院时,已是失血性休克、重度失血性贫血。医院血管外科联合急诊科、骨科、麻醉科等积极施救,历经7小时的接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生命体征平稳,胳膊也成功保住了。
厦门海沧医院。台风来袭,院长姜燕、副院长游立在医院坚守。医院综合办公室、后勤保障部、护理部等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坚守岗位。14日下午,台风还没登陆,神经外科、骨科已经来了伤员。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妇一起回家,结果老太太在狂风中无法站稳,摔倒在路边,颅脑血肿,昏迷不醒。“台风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伤病员出现,医院进入应急状态。”姜燕说。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骨科的清创包到15日天亮时已经全部用光,妇产科接生了8个新生儿。
厦门市第五医院。病区内灯火通明,急诊科是生命救援的前沿,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首次面对这样的特大级台风,已孕四个月的急诊科护士林丽清也不例外。由于此前发生过先兆性流产,本在休息保胎期的她,为保证此次医疗救援的顺利进行,放弃休假,毅然坚守在本职岗位。15日凌晨3点左右,“莫兰蒂”台风正面侵袭翔安。几乎每隔一两分钟,就有外伤等患者被送进科室进行清创治疗和抢救。门外风雨交加,室内抢救紧张,突发状况频现,断水、断电、电话线路损坏,时刻考验着林丽清和她身后的急诊团队……
挨过深夜,终于盼到天明。15日清晨,厦门市交通几乎瘫痪,突破重重阻碍,医务人员从城市的各个角落以不同的方式赶到医院接班,为患者提供服务。台风期间,各医疗机构累计接收急诊9662人次,收治住院969人,急诊手术466台,无院内死亡病例。
台风过境——
筑牢卫生防疫警戒线
“莫兰蒂”台风终于过境。此时,厦门已面目皆非——环境卫生遭到破坏,许多地区内涝严重,病媒生物可能滋生,全市传染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灾后防疫工作。在防御台风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厦门市市长裴金佳重点部署了灾后防疫工作,对灾后疫情监测防治、饮水与食品安全、应急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杀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此时,厦门卫生计生战线的工作者们又一次站了出来——全市组织起6支灾后防疫专家队伍,到各区各单位指导灾后传染病防控和消杀工作;全市250余支专业消杀队伍,对农贸市场、垃圾堆等重点区域进行消杀。
《躲过台风就一定安全吗?这些“护身符”你一定要有!》等及时制作的防病指南,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扩散;数十万份灾后防病手册和折页印制出来,迅速下发到居民手中;家庭医师、健康管理师和专科医师,利用发微信、发短信和实地走访等形式为辖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系统的灾后防病知识还借助电视台和广播进行滚动播出……一时间,各种宣传措施在全市形成了广泛覆盖。
目前,大灾已过,厦门百姓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灾后无疫情,在这背后,凝聚着厦门广大卫生和健康工作者的汗水与心血。
(本报记者 金振娅 本报通讯员 苏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