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赵磊:做中国社会进步的“眼睛”

    作者:光明网记者 付双祺 蒋正翔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0日 04版)

        【新闻人物】 

     

        记者赶到中央党校教授赵磊的办公室时,他正在校订自己关于文化安全的新书。

     

        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赵磊的人生履历上,一直都留有深深的文化烙印。

     

        大学期间,赵磊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期间他选择了国际关系学。虽然两个学科跨度不小,但赵磊认为它们在文化上是相通的:“中文需要了解国内最精髓的文化,国际关系则要了解国外最优秀的文化。”

     

        博士毕业后,赵磊进入中央党校工作。2010年至2011年,他挂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校委委员、校长助理,期间跑遍了宁夏22个区县。他的研究集中在民族冲突与管理领域,宁夏多民族聚集的区情,给了他很多思考和启发。此后,赵磊走访英国、科索沃、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继续这一课题的研究。他发现,国内冲突是国际冲突中的主要方式,而国内冲突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由此,他的研究重点从冲突又转向了文化。

     

        2013年开始,赵磊在“一带一路”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主体资源多,但呈现不聚焦、不对接、碎片化的现象,政府、企业、智库、媒体之间没有话语共识。在近两年的准备后,2015年5月,赵磊开始尝试推动成立“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并于当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赵磊坦言,从构想到成立,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确实很累很辛苦,但收获也远超想象”。

     

        赵磊热爱党校的讲台,每次上课都希望把自己的所学、所想与党校学员们分享。谈及课堂效果,赵磊颇为自信,“我的课很受学员欢迎。”他分析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所讲的内容99%都是自己原创,都来自于调研实践。”在他看来,很多人讲不好文化的原因,是把文化讲得云里雾里,或者庸俗化、低俗化。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结果:缺乏文化的价值和缺乏价值的文化。“中国现在不是缺文化产品,而是缺文化精品。”

     

        几年来,他先后获得中央党校“科研优秀成果奖”“教学优秀奖”,并在2012年荣立“三等功”一次……不过在他看来,最大的收获不是什么奖励,而是一件件有温度的小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他到贵州去讲课,讲完后,一位学员拉着他的手说:“听完您的课,我想有一首歌名形容我此时的感受最贴切,就是《你是我的眼》。”在赵磊看来,这是对他最高的评价。“做中国社会进步的‘眼睛’,这也是中国社会对党校老师的期盼。”

     

        (光明网记者 付双祺 蒋正翔)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