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9日 星期一

    湖北远安:打造生态治理“样板县”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陈川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9日 06版)

        【健康中国】  

     

        近日,在第八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上,湖北省远安县嫘祖镇金桥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走进金桥村,植被繁茂、古树成群。从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山村,到炙手可热的全国名村,金桥村的成功转型正源自远安近年来对生态治理的不懈坚持。

     

        一提到远安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磷矿。这里被称为“中国磷都”,全县已查明的磷矿资源储量为15.9亿吨,占全国查明磷矿资源储量的7.8%。当地经济极度依赖磷化工产业,致使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昔日郁郁葱葱的山头经过几十年的掠夺式开发,变成了“白板山”“光头山”“瘌头山”。要GDP还是要绿色生态,一道难题摆在了远安县委面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远安痛下决心,誓还矿区一片绿水青山。

     

        远安不断加大矿山企业整合力度,划定生态功能红线区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区、饮用水水源地、主要交通干线可视范围内设置矿业权。政府、企业、社会每年筹集资金3000万元,建立矿区新农村发展基金,用于矿区村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针对采矿引发的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远安整体搬迁危险区居民,并已督促磷矿企业完成矿区1189亩植被和森林恢复。

     

        同时,远安着手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磷矿资源价值最大化。磷矿业这个曾经的高耗能产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通过尾气发电,废水再利用,废渣变建筑板材、饲料等方式,每年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两亿元。远安县县委书记张立新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远安放弃旧有的生产模式,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一片碧水蓝天。

     

        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矿山只能走挖矿这一条活路。如何在留住绿色的同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远安积极行动。全县磷矿企业先后投资60多亿元转型,兴建工业、商贸、旅游项目。在矿业经济最集中的嫘祖镇,多家矿厂联合成立十里紫薇画廊景观植物专业合作社,投资3000多万元发展景观植物产业。每到紫薇花盛开时节,游人如织,宛若画中。磷矿产业也能带来生态效益,附近的6个村每年在植物管理和土地流转上的收入就高达480万元。

     

        除了磷矿,乡村污染也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远安大力处置农村垃圾,从村民身边开始做环保。2012年,远安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目前,全县范围内已经设置垃圾桶、垃圾池32000多个。在农户集中地区,每20至50户建一个垃圾集并房。政府为维持广大农村环境的整洁卫生,按照每千人不低于两人的标准配备保洁员。村村都相继成立由村干部、老党员、网格员组成的义务监督员队伍,协助垃圾处理工作。此外,集中农户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沼气池处理、畜禽养殖场污水循环经济模式处理等新方式已经推广实施。经过四年多努力,一套完整有序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正在远安逐步形成。

     

        现在,远安的名片不仅有磷矿,还有绿色生态。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4%,有“小林海”之称,拥有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等多项称号。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陈川)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