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新故事】
屋外,秋雨纷纷。9月10日下午,福建省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展厅内,62岁的罗云清俯身在玻璃展柜前,指着展柜内一本泛黄的小册子自豪地说:“这就是我父亲罗广茂捐出的那本红军军号谱!”
罗广茂1931年参加红军,曾在朱德身边任司号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他突围回到家中,将号谱交给母亲保存。1974年,在拆建家中谷仓时,罗广茂找到了这本用布和油纸包裹着的号谱,并捐献给宁化县民政局。这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本保存最为完整、正式印刷出版的红军军号谱,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略带着虫蛀痕迹的红军军号谱,犹如穿越历史的号角,把人们带到80多年前的烽火年代。
宁化是原中央苏区县、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总人口13万的宁化就有1.37万人参加工农红军,全县人民为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征粮筹款。在长征途中,红军每前进10公里,就有约3名宁化籍战士牺牲。长征结束后,到达陕北的宁化籍战士仅58人,全国解放时健在的宁化籍老红军仅37人。
革命年代的红色号角,依然激励着今天的宁化人民。作为山区、老区,宁化是福建省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全县贫困人口7720户,占全县总人口的6.15%。近年来,宁化大力推行“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
从宁化县城驱车二十多公里,来到了石壁镇杨边村。放眼望去,这里稻浪翻滚、瓜果飘香,一排排飞檐翘角的民居矗立村中。前几年,村里引进农业公司,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种植葡萄、哈密瓜等。观光园700多亩土地都是从村民手里租赁来的,公司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方式扶贫,贫困户当起了观光园的股东。
车子进入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经过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就来到了福特科光电有限公司。这是当地引进的一家高科技企业,主要生产高分辨率高清镜头、光学机械件等。“在红土地上办企业,对老百姓脱贫致富有很大的意义。”公司董事长黄恒标说,公司目前在当地招收了1000多名员工,二期建设完成后预计可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宁化出台一系列扶持工业企业的政策措施,目前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2家。2014年,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三明市第一位。
在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48岁的罗上海正在这里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免费培训。在师傅的指导下,罗上海等学员正在认真地学习制作客家烧卖。培训中心主任刘亮松告诉记者,2012年以来,中心实施客家小吃产业精准扶贫计划,对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实行免费培训、免费吃住和优先推介就业、优先安排小额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中心至今共举办培训班157期,培训贫困学员305名,贫困学员开店26家,并带动500多人脱贫。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1月,毛泽东在诗词《如梦令·元旦》中这样描写在宁化的峥嵘岁月。如今,“路隘林深苔滑”的宁化已是高速公路纵横,一派欣欣向荣。“长久以来,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在宁化这片红土地上代代相传。有了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宁化人民一定能够打赢脱贫致富的攻坚战,早日让全面小康的胜利红旗风展如画!”宁化县副县长邵东珂满怀信心地说。
短评
让扶贫号声高亢嘹亮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珍藏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收录了红军生活、训练、作战等曲谱340多首。一把红色军号,能吹出如此嘹亮而多样的号声。近年来,宁化县大力推行精准扶贫,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8种不同的帮扶措施,从而吹响脱贫攻坚的新号角。在实践中,宁化县在农业、工业、服务业方面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一把扶贫攻坚号,围绕一个主旋律,吹出丰富多彩的调子,取得了扎实成效,让党员群众振奋了精神,增强了夺取全面小康建设胜利的信心。
(本报宁化9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高建进 韩业庭 马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