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
一段时期以来,有两个问题在全国各地都比较突出:一是看病不方便、药物太贵,群众负担沉重;一是大医院人满为患、门庭若市,而基层医疗单位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医疗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盐池县,过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许多群众不论大病还是小病,都往吴忠市、银川市的医院跑,劳神费力,耗费钱财。如今,这种状况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不久前,记者到该县黎明村采访,正赶上马儿庄的村医吕红忠到黎明村里为乡亲们做免费体检。吕红忠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小病在村卫生室就看了,许多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这样,就很少有人再往城里跑了。
据统计:当地在村卫生室看病的比例,已由2009年的20.5%增至2015年的52%,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看门诊的人次则由2009年的5.3万增加到2015年的30万,而到县外医院住院的患者,则由2012年的34%下降到现在的9.8%。
伴随着门诊量和住院病人的增加,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也在增加。拥有大专学历、已有23年从医经历的吕红忠告诉记者,过去,当地村医的年收入一般只有2000多元,现在则提高到了20000多元。
当然,最受惠的还是基层的老百姓:他们看病方便了,不用多跑路了,看病的负担也减轻了。
盐池县的变化,源自他们创新了支付制度、推行了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破除了以药养医的束缚,彰显了公益性医疗的优势,进而蹚过了医改的“深水区”。
早在2010年,盐池县就进行“创新支付方式,提高卫生效率”的改革,尝试改变以往新农合以保住院为主的报销政策,不仅对住院费用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而且对门诊也有报销差别:将原来在村卫生室就诊不报销改为报销70%;将在乡镇卫生院就诊报销35%提高到报销60%;将在县医院门诊的报销比例提高到35%。
调整门诊报销比例及相应的医改措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在县里,疑难杂症县内难以处置才转到县外。这一“新政”实施了3年,县乡村两级门诊量提高了459%,此后也一直维持这种局面。
同时,盐池县特别注意改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近五年,他们投资2.1亿元迁建、改建了县医院、县中医院,并将县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与此同时,将全县的乡村卫生院(卫生室)都进行了改扩建,大量购置医疗设备,全部实现了标准化,仅去年一年就为此投入2300万元。此外,他们每年还拿出150万元,对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发展、骨干人员培训给予资助。他们还在宁夏率先提高村医待遇,将乡村医疗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稳定了基层医疗队伍。
“兼顾供需双方、理性防病就医、突出便民惠民”的医改模式,给盐池县群众带来了实惠,也实现了因贫未就医人口、个人就医负担、住院费用增幅、基金运行风险“四个下降”目标。(本报记者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