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5日 星期四

    中秋在回望传统中创新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5日 03版)

        又是一年中秋到,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中秋的节俗却一直在流变之中。今年,市场上文化味浓郁的定制月饼开始走俏。故宫博物院等陆续推出中秋系列文创产品,试图用“创意”增加中秋对于年轻人的黏性。

     

        作为流变中的文化传统载体,中秋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既包含着饮食、仪式、娱乐等多种活动,也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情感生成和价值观念,同时还是凝聚社会群体、彰显伦理道德、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能够起到协调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传统社会,中秋节的内容十分丰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说,从物质角度,中秋不只吃月饼,还吃很多秋季水果;从社会关系角度,中秋是家庭团聚之日,是维系家庭幸福的纽带;从文学角度,中秋是最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赏月从唐代以来流传了一千多年。此外,中秋还要“祭月”,民间往往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由女性主持仪式,叫作“拜月”。在《红楼梦》中,有贾母领着众女拜月的情节。这个活动没有什么巫术色彩,可以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大先认为,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传统”,同时也是一种活生生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既有身体上休养生息的意义,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商机,更重要的,它也是一种文化理念和精神寄托的“再生产”,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人们的文化自觉,唤醒沉睡的集体记忆和民族精神的认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传统节日文化味道逐渐变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早就提出尖锐批评,他认为,传统节日纷纷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世俗的东西融入月饼中,把传统节日朴素的、美好的东西冲淡了。

     

        而学者葛兆光则认为,回复传统的中秋记忆是美好的愿望。但是,源于乡村社会的“举头望明月”,在如今的大都市,已经不太现实。今天,中秋节怎么过,形式并不重要。人为地搞一些标志性的元素,对弘扬传统文化、唤回历史记忆,未必有多少实际的意义。中秋之夜,每个人有每个人望月的方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千里共婵娟”。

     

        古时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认为,这种氛围需要环境的烘托。那时人们都是在自家小院里,在树下小聚,吃的都是自己亲手做的月饼,心中充满了对月亮的崇拜。而今天,人们可以欣赏的风景很多,思想观念和生活环境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中秋文化的传承失去了特定的氛围。

     

        他认为,让中秋更有意义,需要在回望传统中进行创新。故宫等推出的文创产品,有助于年轻人对中秋文化形成认同,增加节日氛围。在一些地方,还可以搞一些挂街灯、开设赏月点游船赏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高科技融入中秋文化之中,让人们既享受中秋文化,又体味温馨快乐。   (本报记者 郭 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