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3日 星期二

    破解陕甘宁边区经济突围之谜

    ——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作者:黄正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3日 10版)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主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43年,肖劲光、甘泗淇、向仲华视察机关干部纺线。 资料图片

        【今日书评】

     

        在国内外关于中共革命史的研究中,中共何以取得政权是一个讨论比较多的问题,而且莫衷一是。除了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外,主要是资料不足,很多问题不易说清楚。如美国学者马克·塞尔登在写《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一书时,曾坦言面临着资料的不足。美国学者范力沛也指出:“西方学者研究中共历史,从这个地方搜集一点材料,从那个地方又搜集一点……把所有这一点一滴的材料混在一起,得出对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结论。”

     

        正因为资料不足,导致对中共革命的误读,甚至产生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为使中共革命研究有丰富的文献,奠定扎实的基础,许多前辈学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开始全面挖掘和抢救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与高等院校通力合作,先后完成了全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就是其中的一种(简称《史料摘编》)。但因当时以“内部资料”出版,流通不广,使用者并不多,许多研究者难见其真面目。时隔《史料摘编》内部出版35年,又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重新修订文献,可谓意义非凡。

     

        作为长期从事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的学者,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它的史料价值。

     

        边区经济建设面面观

     

        《史料摘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问题。全书共9编,450余万字,全面反映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当年的文献整理者筚路蓝缕,匠心独具,将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成编。

     

        如第一编《总论》主要介绍了自然与社会环境,抗战时期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与制度;第二编《农业》介绍了边区农业政策、农业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第三编《工业交通》展现了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不同性质工业政策和发展水平以及交通、邮政事业等。第四编至第九编,则分别详述了《商业贸易》《金融》《互助合作》《生产自给》《人民生活》等几个方面。

     

        这样的编排方式,既能从宏观层面反映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又能从微观层面观察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

     

        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该文献主要依据档案资料为基础编纂而成,披露了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及各部门、基层专署和县政府关于经济问题的大量未刊资料,对研究陕甘宁边区经济与社会,弥足珍贵。

     

        举其要者,包括中共领导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讲话稿、指示,如毛泽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任弼时的《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林伯渠的《边区财政经济问题》《关于粮食工作的问题》;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的《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书》等;中央财经办事处的《关于财政工作总结》等;西北局研究室关于各地的经济调查,如《边区经济情况简述》《陕甘宁边区的劳动互助》等。

     

        还有边区政府及各行业、部门的经济报告,如边区政府《关于边区经济建设之报告书》、南汉宸的《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贸易局《食盐统销》及历年贸易工作总结报告等。边区各地关于土地问题与减租工作方面的调查报告,如《庆阳县1945年民政工作总结报告》《绥德分区土地问题》,等等。

     

        这些资料从不同层面反映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原貌,既能看出边区经济面临的各种困难,又客观反映出边区进行经济建设的政策、法规、实施效果以及边区乡村社会变迁,为研究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自给经济渡难关

     

        1940年至1942年是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地究竟是如何渡过难关的?一直以来,这个问题是海内外学术界争论比较多的话题。

     

        一种观点认为边区没有发展经济的基础,而是通过贩卖鸦片使其渡过了抗战时期的财政危机。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共通过一系列新的政治与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包括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互助合作等,加强边区自身的经济建设,为中共渡过财政经济困难发挥了作用。

     

        《史料摘编》为研究中共在边区建立自给经济,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在第八编《生产自给》中,披露了大量的边区建立自给经济的文献,内容丰富而全面,其中大部分为未刊档案文献,如关于大生产运动期间边区政府各机关生产状况的调查,《边区政府一级机关学校农工运输商业调查表》等。

     

        还有关于八路军在生产自给中的调查与报告,如中央军委财经处的《概况报告》《留守部队的供给及生产》等。不仅可以看到边区党政军学等机关在生产自给中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状况,也反应出生产自给带来的绩效。如八路军359旅1942年经费的自给率为96.16%,服装的自给率83.76%,粮草的自给率10.28%;该旅1943年的粮草自给率就达到65%;1944年粮草实现了自给的目标。这些资料再现了八路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历程。

     

        由于档案资料开放不足,长期影响了学术界对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尤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史料摘编》是一部以未刊文献为基础的大型文献,该资料的公开出版,弥补了档案开放不足的弊端,既有利于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也有利于深化中国革命史的研究。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